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王朝

概况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的诸侯国和汉郡。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的诸侯国和汉郡。作者 Esiymbro,CC BY-SA 4.0,原图链接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和东汉(25年—220年),中间经历王莽篡汉建立的新朝(9年—23年)。汉朝统治长达4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经过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定都长安(今西安),史称汉高祖。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时推行郡国并行制,在分封诸侯王的同时保留郡县制度。 在文景之治时期(前180—前141年),汉文帝和汉景帝推行"黄老无为"政策,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前154年爆发的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平定,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前141—前87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所有子弟,使诸侯国越分越小,最终失去与中央抗衡的实力), 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并增加财政收入。 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控制河西走廊;文化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昭宣中兴时期(前87—前49年),汉昭帝和汉宣帝延续武帝政策,社会安定,并于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管辖新疆地区。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人。" ——《治安策》
要使天下安定,没有比广泛地建立诸侯、同时限制他们的权力更好的办法了。 他们力量弱,就容易用“道义”来号令他们; 他们国家小,就不容易生出二心(叛逆之心)。 这样可以让全国的力量调配如同人身使臂、手臂使手指那样灵活顺从,人人都受你掌控。

西汉后期(前49年—9年)逐渐走向衰落,外戚专权,霍光、王莽等掌控朝政,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突出。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推行复古政策,导致社会动荡。公元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23年昆阳之战中,刘秀大败王莽军,新朝灭亡。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中兴时期(25—57年),通过释放奴婢、整顿吏治等措施恢复经济。明章之治(57—88年)延续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稳定,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东汉中期(88—184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但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府,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文化传播。 东汉末年(184—220年),黄巾起义动摇统治,董卓之乱后军阀混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08年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格局,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汉族""汉语"的名称即源于此。汉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在科技方面贡献了造纸术、地动仪等重要发明。 虽然汉朝最终灭亡,但其政治、文化、经济制度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成为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汉朝时间线

前202年
楚汉争霸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前180年-前141年
文景之治,推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前154年
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加强。
前141年-前87年
汉武帝盛世,推行推恩令、独尊儒术,开疆拓土,设立丝绸之路
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朝北疆稳定。
前87年-前49年
昭宣中兴,恢复国力,整顿吏治。
前49年-公元9年
元成衰败,外戚专权,社会矛盾加剧。
公元9年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改革失败。
公元18年-25年
绿林赤眉起义,新朝灭亡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光武中兴,定都洛阳。
57年-88年
明章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73年-107年
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畅通。
88年-125年
和安动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25年-189年
桓灵衰败,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189年-220年
献帝末世,军阀割据,汉室名存实亡。
220年
曹丕称帝,汉朝灭亡,三国时代开启。

汉朝重要制度与文化

法律制度

汉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汉初基本沿用秦律,萧何在秦律基础上制定《九章律》,在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六篇之外,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篇。 汉武帝时期,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赵禹作《朝律》6篇,与《九章律》和《傍章律》共同构成"汉律六十篇"体系。 至东汉时期,法律形式趋于完备,包括律(基本法律)、令(皇帝诏令)、科(司法解释)、比(判例)等多种形式。

"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汉书·高帝纪》
天下安定后,萧何制定律令,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定章程,叔孙通制定礼仪,陆贾撰写《新语》。

在刑法制度方面,汉朝保留了部分肉刑,但汉文帝时期进行了改革,以笞刑替代部分肉刑。同时确立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允许亲属间包庇犯罪。 在行政法律方面,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实行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并颁布"任子令",允许高级官员保举子弟为郎官。 经济法律则包括盐铁官营、酒榷、均输平准等统制政策,以及"算缗令"、"告缗令"等税收管理措施。

"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乱不绝。愚以为刑之轻重非所加,乃用刑之不当也。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汉书·刑法志》
如今的法律中有三种肉刑(黥、劓、斩趾),但奸邪之事依然没有止息,社会依然动荡不安。 我认为这并不是刑罚轻重的问题,而是刑罚使用得不恰当。 因此,应该废除肉刑,用别的刑罚来代替它。

司法制度方面,中央设廷尉为最高司法机关,地方则由郡守、县令兼理司法。 汉武帝时期设立司隶校尉,负责京师地区监察和重大案件审理。诉讼制度实行"告劾"制度,分为公诉(官吏纠举)和自诉(百姓告诉)两种形式,并确立了"秋冬行刑"制度。 审判采用"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的审讯方法,虽允许刑讯逼供,但对其方式有所限制("掠者唯得榜、笞、立")。

在法律思想方面,汉初受黄老思想影响,主张"约法省刑",如汉惠帝废除"挟书律"。至汉武帝时期,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董仲舒提倡"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决断案件,使法律逐渐儒家化。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春秋繁露·精华》
春秋时代的审案之道,必须依据事情的本来面目,探究当事人的主观动机。 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本就邪恶,即使罪行尚未完成,也应加以治罪; 那些发起犯罪、首倡作恶的人,其罪应当特别加重; 若行为虽然有过失,但出发点是正直的,对其的定罪应当宽缓轻判。

政治制度

汉朝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制为核心,由丞相主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下设九卿分管具体事务,形成完整的中央行政体系。 汉武帝时期,形成了内朝决策、外朝执行的二元体制,内朝由皇帝亲信组成,掌握实权,外朝则负责具体行政事务。 同时,武帝还设立侍中、给事中等中朝官参与决策,进一步加强皇权。至东汉时期,尚书台权力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三公成为实际的中枢机构,下设六曹分管政务,为后世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 然而,东汉时期宦官势力膨胀,与外戚交替专权,成为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汉朝地方治理实行郡国并行制,前期分封与郡县并存。七国之乱后,朝廷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王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武帝还设立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负责监督郡国官员。至东汉时期,刺史演变为地方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刺史权力扩大,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在基层治理方面,实行乡亭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负责治安、征税、徭役等事务,乡官则负责教化、户籍管理,形成严密的基层控制网络。

汉朝选官制度以察举制为主要途径,包括孝廉、秀才等科目。此外,还实行征辟制,由皇帝征召与公府辟除特殊人才。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培养官僚后备力量,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汉朝完整的选官体系。

经济制度

汉朝的经济制度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其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的"积极干预",再到东汉的"豪强经济"几个重要阶段。

在土地制度上,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并按照爵位等级授予田宅(二十等爵制)。 汉武帝时期开始限制商人占田,哀帝时期虽规定限田三十顷,但未能有效执行。 王莽时期曾试图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但导致经济混乱,加速了新朝的灭亡。

"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少上造八十四顷..." ——《二年律令·户律》
关内侯可授封土地 95顷,大庶长可授 90顷,驷车庶长可授 88顷,大上造可授 86顷。 1 顷 = 100 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土地并非完全属于个人私产,而多是带有税收权与使用权的“封地”或“食邑”,可获得赋税、徭役、劳动力等经济收益。

赋税制度上,汉朝实行了较为完善的税收体系。田租从汉初的"十五税一"降至文帝时期的"三十税一",这一制度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得到恢复。 此外,还设立了算赋、口赋和更赋等税种,其中算赋针对15-56岁的成年人,每年征收120钱,商贾则需加倍缴纳; 口赋针对7-14岁的儿童,每年征收23钱;更赋则是代役金,每年300钱。在专卖税方面,汉武帝时期设立了盐铁专卖,并时设时废酒类专卖。

商业与货币制度方面,汉初允许民间铸钱导致通货膨胀,武帝时期铸造"五铢钱"并建立上林三官作为中央铸币机构。 市场管理方面设立"市令"管理交易,实行"平准均输"政策调节物价。对外贸易方面,随着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设立"西域都护"保护商路。

"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 ——《汉书·食货志》
下令全面禁止各郡各国私自铸造货币,只准由中央“上林三官”专门铸钱。货币发行数量大为增加,并规定全国范围内只允许使用“三官铸造的钱”,其他货币不得流通。

在产业政策上,农业方面推广了赵过发明代田法,通过垄沟轮作提高地力,增加产量。兴修了白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广泛使用铁制农具。 手工业方面既有官府手工业如织室、工官,也有私营手工业如蜀锦、漆器的发展。盐铁业则由国家垄断经营,由桑弘羊主持,并引发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争论。 汉朝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经济从恢复发展到鼎盛,再到出现危机的完整过程。其成功的经验(如轻徭薄赋)和失败的教训(如土地兼并),都为值得后世借鉴。

"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代田,一亩三垄,岁代其处,以养地力" ——《汉书·食货志》
赵过担任“搜粟都尉”时,指导百姓实行“代田法”:每亩地分为三垄(三年一个轮作周期,每年只种其中一个或两个,其余轮休。),每年轮替耕作区和休耕区,使土地有时间恢复肥力,防止土地过度贫瘠。
汉五铢,西汉铸,年代不详
汉五铢,西汉铸,年代不详作者 Randy Benzie原图链接
汉五铢,汉武帝时期铸
汉五铢,汉武帝时期铸作者 Prof. Gary Lee Todd,CC BY-SA 4.0原图链接
汉五铢铜范,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汉五铢铜范,藏陕西历史博物馆作者 Gary Lee Todd,CC BY-SA 4.0原图链接

军事制度

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中央设有太尉(武帝后改称大司马)作为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战时则临时任命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地方上,郡设郡尉(景帝后改都尉),县设县尉,边郡还设有属国都尉、农都尉等。武帝时期开始设立监军御史,东汉则设"监营使者"监督军队,形成了完整的军事指挥体系。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汉书·百官公卿表》
太尉是秦代设立的重要官职,佩戴金印、系紫色丝带,是尊贵的标志,主要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太尉地位一度等于或高于大将军。

兵役制度经历了显著演变。西汉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23-56岁男子需服兵役2年,包括正卒(郡国兵)1年和戍卒(边防兵)1年。 到了东汉,光武帝废除郡国常备兵,中央军(北军五校)和边防军主要依靠招募。此外,还利用刑徒兵和少数民族骑兵等特殊兵源,如李陵率领的五千荆楚勇士和匈奴降众组成的"属国骑"。

"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阵战。" ——《汉书·百官公卿表》
凡是男子年满二十三岁,就要开始服兵役:第一年服役为正卒(指普通兵役士兵,主要在边郡或军事要地服役。),第二年担任首都或宫廷的卫士被选拔为材官或骑兵, 学习军队阵法、战场队形以及集体作战方式。

军队编制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包括南军(卫尉统领,守卫皇宫)和北军(中尉统领,卫戍京师)。北军下设八校,包括中垒、屯骑、步兵等。地方军在西汉前期主要是郡国兵,东汉则发展出黎阳营、雍营等战略机动部队。边防军包括边郡常备军和屯田兵。主要兵种有骑兵(武帝时发展至鼎盛)、材官(步兵)、楼船(水军)和弩兵。

军事训练与装备方面,实行郡国兵"秋射"考核和边防军"校猎"演习。武器装备包括环首刀、强弩(射程可达600步)和铁制铠甲(玄甲)。马政建设由太仆掌管,在西北设三十六苑养马,为骑兵发展提供保障。

后勤保障体系完善,通过屯田制(特别是西域屯田)和均输法保障军需,建立直道、驰道系统和漕运制度保障运输,由考工令和各地工官负责兵器制造。

"臣愚以为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骑兵虽罢,虏见万人留田为必禽之具,其土崩归德,宜不久矣。" ——《汉书·赵充国传》
臣下愚见认为,屯田制度在内部可以节省费用,在外部则具备防守敌人的作用。 即使骑兵撤退了,敌人见到还有万人留在田间耕作,便会认为这些人是诱敌的圈套,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的政权自然就会土崩瓦解,归顺大汉应该指日可待。

在军事战略与战术方面,对匈奴采取从和亲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卫青、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战术上创新了骑兵集团作战和车骑协同,并完善了长城防御体系和烽燧预警系统。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 ——《汉书》
元狩四年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数十万步兵辎重部队紧随其后。凡是敢于力战、能够深入敌境的精锐士卒,全都归霍去病统领。

汉朝军事制度的成功经验在于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完善的边防体系和灵活的兵役制度。但到东汉时期,中央军衰弱导致军阀割据,募兵制也加重了财政负担,这些历史局限值得后世借鉴。

文化科技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下,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同时道家、法家等学说仍有一定影响。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
臣愚昧地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之学、孔子之道的学说,都应当断绝它们的流传,不让它们与儒学并行。 只有那些邪恶偏僻的言论被彻底消除之后,国家的纲纪才能统一,法律制度才能清晰明了,百姓才知道应当遵循什么。

天文学家张衡(78—139年)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用于观测天象和地震。 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历法。 医学方面,张仲景(约150—219年)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华佗(约145—208年)则发明了"麻沸散"并开创外科手术。 蔡伦(约61—121年)改进造纸术,使纸张成为廉价实用的书写材料,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播。 农业技术也有重大突破,赵过发明的"代田法"和"耦犁"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而汉武帝时期修建的"白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则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

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典成为官方学术,东汉郑玄(127—200年)遍注群经,奠定了"经学"研究体系。 史学方面,司马迁(前145—约前86年)著《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先河;班固(32—92年)编撰《汉书》,则开创了断代史体例。 文学上,汉赋盛行,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作家的作品风格华丽铺张;乐府诗的兴起,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 同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反映了社会生活,而漆器、丝织品等工艺精湛,通过丝绸之路远销罗马。

"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代和当代的历史变迁,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和著述风格。" ——《史记·太史公自序》
臣愚昧地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之学、孔子之道的学说,都应当断绝它们的流传,不让它们与儒学并行。 只有那些邪恶偏僻的言论被彻底消除之后,国家的纲纪才能统一,法律制度才能清晰明了,百姓才知道应当遵循什么。
汉朝“长沙相印章”的封泥
汉朝“长沙相印章”的封泥作者 三猎,CC BY-SA 4.0原图链接
上海博物馆馆藏 东汉绿釉陶狗
上海博物馆馆藏 东汉绿釉陶狗作者 Uploadalt,CC BY-SA 3.0原图链接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 汉代马雕像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 汉代马雕像原图链接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朱地彩绘漆棺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朱地彩绘漆棺作者 猫猫的日记本,CC BY-SA 4.0原图链接
香港艺术馆馆藏 汉代《加彩灰陶马》
香港艺术馆馆藏 汉代《加彩灰陶马》作者 Kinan168,CC BY-SA 3.0原图链接
汉代长信宫灯,河北省満城汉墓出土
汉代长信宫灯,河北省満城汉墓出土作者 Refrain,CC BY 1.0原图链接
丝绸之路(红线)的各大贸易点
丝绸之路(红线)的各大贸易点作者 玖巧仔,CC BY-SA 3.0原图链接

总结

汉朝通过独尊儒术、建立太学、确立"三纲五常"伦理观念,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影响中国两千余年。"汉人"、"汉族"的称谓也源于汉朝强盛时期,周边民族以"汉"称呼中原人,这一称谓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代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