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章之治

57年-88年:东汉黄金时代

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是东汉继光武中兴后的第二个治世,包括汉明帝(刘庄,57—75年在位)和汉章帝(刘炟,75—88年在位)两代统治。 这一时期在光武帝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发展文化、巩固边疆,使东汉王朝达到鼎盛,史称"明章之治",与西汉"文景之治"并称。

汉明帝刘庄(57-75年在位),为光武帝第四子,原为东海王,以"严切"治国著称,史称"显宗法令分明"。 汉章帝刘炟(75-88年在位),明帝第五子,性格宽厚,改变明帝严苛作风,形成"宽厚"与"严明"政策互补。 名章之治期间延续光武政策,继续推行"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徭役,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完成光武未竟的制度建设,包括完善尚书台制度、强化中央集权、规范官吏选拔等。 此时也是佛教传入关键期,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于68年建立,迦叶摩腾、竺法兰译《四十二章经》。 儒家经学大发展,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79年),编成《白虎通义》统一经学解释。

白马寺正门
白马寺正门作者 xiquinhosilva,CC BY 2.0,原图链接

经济上,69年王景治河后黄河800年未大改道,庐江太守王景修复芍陂(安徽寿县)。明帝永平九年(66年)诏"郡国以公田赐贫民",减免受灾地区租赋。 同时推广区种法,亩产增至3斛(合今约78公斤)。外交上,73年窦固击败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74年重置西域都护(陈睦为首任)。 班超经营西域31年(73—102年),"三十六国"皆附汉。

"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 ——《后汉书·班超传》
不扰动中原,不劳烦中国的军队,却能获得远方夷族的和好,使风俗不同的民族与我们同心。这句话评价了班超出使西域、经营边陲的外交成就。

总结

明章之治通过"刚柔相济"的治理方式,将东汉推向鼎盛。明帝的制度严明与章帝的宽厚仁政形成互补,既巩固了光武中兴成果,又为和帝时期的外戚专权埋下伏笔。这段治世证明:法制与德治的平衡是王朝稳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