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盛世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在位54年,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他开疆拓土、独尊儒术、改革经济、强化集权,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汉武帝盛世

汉景帝去世后,16岁的刘彻继位(前141年)。初期受窦太后(祖母)制约,推行黄老无为政策,直到窦太后去世(前135年)才真正掌权。 期间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主张以儒家思想治国,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张汉武帝采纳其建议,设立太学(每年招收博士弟子50人,后增至100人),培养儒家官僚。 太学设立后,以《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教材,培养了大批儒家人才。太学设立后,各地纷纷效仿设立郡国学,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儒家在汉武帝时期压制其他学派(如道家、法家),但实际统治仍用法家手段(外儒内法)。
《汉书·董仲舒传》载:"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董仲舒以賢良對策仲舒,孝景時為博士,天子覽其對而異焉,乃復策之,對畢,復策之,遂以為江都相。"
军事方面汉武帝为解决匈奴长期侵扰汉朝边境,发动对匈奴的全面战争(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此期间发生三大战役:
- 漠南之战(前127年):卫青收复河套地区,设朔方郡。此战卫青率军出云中,迂回至匈奴后方,大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
- 河西之战(前121年):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霍去病率军出陇西,六日行军千里,大败匈奴浑邪王、休屠王。
- 漠北之战(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歼灭匈奴主力,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此战卫青率军出定襄,霍去病率军出代郡,两路大军共歼敌九万余人。
《汉书·董仲舒传》载:"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武帝在位期间开拓西南与东南,汉朝版图得到扩张。西南夷(今云贵川):派唐蒙、司马相如招抚夜郎、滇国等,设犍为郡。 南越国(前111年灭国):派路博德、杨仆灭南越,设南海、交趾等九郡(今两广及越南北部)。 朝鲜(前108年灭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等四郡(今朝鲜半岛北部)。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史记·南越列传》载:"元鼎五年秋,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汇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下厉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柢苍梧;"。

经七国之乱后,为削弱诸侯势力,汉武帝于前127年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封地由所有儿子继承,诸侯国越分越小)。 同时以诸侯进献的黄金成色不足为由,废除106个侯爵,削弱贵族势力,史称酎金夺爵(前112年)。
《史记》载:"今以法制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政治制度上,汉武帝设立内朝(中朝),由皇帝亲信组成决策核心,重用尚书、侍中等近臣,架空丞相权力,形成"内朝决策,外朝执行"的二元体制。同时设立大司马、大将军等职位,由外戚担任,加强皇权控制。 法制上,汉武帝任用张汤、杜周等酷吏,推行严苛法律,设立绣衣直指使者,监督地方官员,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桑弘羊建议将盐、铁、酒收归国家专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统一调配各地物资,减少商人中间剥削,颁布平准法,即国家平抑物价,防止投机。 废除郡国铸币权,统一发行"五铢钱",稳定金融,对商人、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算缗)。鼓励举报隐瞒财产者,没收其家产,同时奖励告者一半其没收财产,打击豪强(告缗)。
《史记·平准书》载:"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
"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 ——《汉书·食货志》
由于长期战争导致国库空虚,农民起义频发(如南阳梅免、楚地段中起义),同时因迷信巫术,汉武帝诛杀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等数万人。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承认其政策失误,社会转向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