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丝绸之路

张骞凿空与东西方文明的首次贯通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与文化通道,因主要贸易商品为丝绸而得名。 汉武帝时期匈奴控制河西走廊,威胁汉朝西北边疆,因此汉武帝为"断匈奴右臂",寻求与大月氏结盟。 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雄厚,有能力支持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138年、前119年),正式打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

第一次出使于前138至前126年,出使团队约100余人,堂邑父为向导,携带大量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作为外交礼物。 张骞被匈奴扣押10年,在匈奴期间,张骞娶胡妻生子,学习匈奴语言和习俗,深入了解匈奴社会制度, 后逃脱至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大月氏(今阿富汗),虽未达成军事同盟,但详细记录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第一手资料,为汉朝了解西域提供了重要情报。 经过13年漫长旅程后,仅张骞和堂邑父两人返回长安,带回了葡萄、苜蓿、胡麻、胡桃等西域特产。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 ——《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亲自到达的地方有:大宛(yuān)、大月氏、大夏、康居,此外他还听说这些国家附近还有五六个较大的国家。

第二次出使于前119至前115年,出使团队约300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金币帛数千万。目的是联络乌孙共击匈奴,建立军事同盟,以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势力。 乌孙虽未立即结盟,但遣使访汉,为日后汉乌联盟奠定基础。团队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波斯)、身毒(印度)等国,扩大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 安息王遣使献"大鸟卵(鸵鸟蛋)及犁靬眩人(罗马杂技艺人)",这是中国与罗马帝国最早的间接接触。

从汉朝的边关玉门关和阳关通往西域,有两条主要的路线。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汉书·西域传》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张骞出西域图(敦煌壁画)
张骞出西域图(敦煌壁画)原图链接

西汉丝绸之路中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颇为繁荣。西传物品中包含丝绸(锦、绮、纱、罗), 铁器, 漆器, 造纸术(西汉麻纸)。而西方传入中国物品有农作物如葡萄、苜蓿、石榴、胡麻,动物如汗血宝马(大宛马)。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兵器。” ——《史记·大宛列传》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史记·大宛列传》
从大宛往西直到安息,这片地区横跨数千里。这些地方都没有丝绸和漆器;也不懂得铸造铁制器具(即缺乏铁器铸造技术)。 后来有汉朝使臣中逃亡或被俘的人投降当地,于是教会了他们如何铸造兵器。大宛国附近的地区用葡萄酿酒。 汉朝的使者(出使西域时)把那里的葡萄实带回来,从此汉武帝开始在中原肥沃的土地上种植苜蓿和葡萄。

总结

西汉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使中国首次深度融入欧亚大陆体系,其影响延续至唐宋乃至大航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