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成衰败

西汉王朝的衰落转折

元成衰败

“元成衰败”指西汉元帝(刘奭,前49—前33年在位)和成帝(刘骜,前33—前7年在位)统治时期,汉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外戚专权、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国力迅速衰退,为后来的王莽篡汉埋下伏笔。

汉元帝(前49-前33年)自幼受儒家教育,性格优柔, 即位后重用儒生,导致朝政空谈仁义,缺乏实际治理能力。 前47年"石显专权",宦官弘恭、石显掌控中书,排挤忠良(如萧望之被迫自杀)。 土地上,豪强地主通过“买田”“占田”吞并小农土地,形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同时于前44年废除盐铁专卖制度,财政因此失去重要支柱,导致国库收入锐减。

《汉书·元帝纪》载:"元帝柔仁好儒,见大臣多持法,欲以宽厚治天下。"
汉元帝性格柔和仁慈,喜欢儒家学说。看到朝中的大臣多以法律为主(治国偏重法家),他便希望通过宽厚仁政来治理天下

汉成帝(前33-前7年)掌权期间宠幸赵飞燕姐妹,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外戚王氏家族崛起(王凤、王音等相继辅政),王政君为皇太后,其侄王莽开始进入权力核心。 同时天灾人祸频发,前29年黄河决口淹没四郡三十二县,灾民流离失所,各地小规模暴动不断。同时随着法律日益严苛,很多官吏被罢免或免职。 由于战争频繁,百姓大量花钱“买复”(即花钱免除兵役)或被任命为五大夫、千夫(一种带有军功或征调性质的称号),因此可以征发的士兵越来越少。 于是,朝廷将千夫、五大夫这些人编入吏职系统(使其成为正式官员),不愿意担任官职的,则要出马参军(亲自服兵役)。

“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 ——《汉书·元后传》
王家子弟都担任了卿、大夫、侍中、各部门的要职,占据了朝廷中几乎所有有权势的官位。
“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溢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馀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 ——《汉书·沟洫志》
后三年(即汉成帝即位后的第三年),黄河果然在馆陶和东郡金堤决口,洪水泛滥到兖州、豫州,流入平原、千乘、济南等地,一共淹没了四个郡、三十二个县。 被水淹的土地超过十五万顷(约合一千万亩),最深处达三丈(约七米多)。官府亭舍、民居房屋等被冲毁者接近四万所。

总结

元成时期虽维持着表面太平,但土地兼并、吏治腐败、统治集团内耗已彻底动摇了西汉根基。班固在《汉书·佞幸传》中尖锐指出:"汉世衰于元、成,坏于哀、平",这一时期埋下了王莽篡汉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