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灵衰败

125年-189年:东汉王朝的崩解前夜

桓灵衰败

桓灵衰败是指东汉桓帝(刘志,146—167年在位)和灵帝(刘宏,168—189年在位)统治时期,东汉王朝陷入系统性危机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以宦官专权、党锢之祸、财政崩溃、民变四起为特征,最终引发黄巾起义(184年),导致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史称"桓灵之间,主荒政谬"。

桓灵时期,宦官专权达到顶峰。159年,桓帝联合单超等宦官诛杀外戚梁冀,封单超、徐璜等五宦官为侯,操纵朝政开创了宦官封侯的先例(五侯专政)。 168年,曹节、王甫等宦官掌握禁军,进一步扩大权力。 到184年,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集团专权,宦官势力达到顶峰,朝廷诏书皆由宦官发出,宰相只能奉命行事。 与此同时,党锢之祸持续近二十年,166年第一次党锢逮捕李膺等200余士人,169年第二次党锢诛杀陈蕃、窦武,牵连六七百人,导致清流士族遭系统性清洗,官僚体系出现人才断层。 这一时期,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形成恶性循环:桓帝时期梁冀专权被诛后宦官得势,灵帝时期窦武谋诛宦官失败后,宦官势力更加猖獗。

与此同时,东汉王朝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财政方面,灵帝时期通过卖官鬻爵来增加财政收入,官职大小的不同根据其买官金额调整。 同时,五铢钱减重至0.6克,加之185年铸造"四出文钱"引发民间拒收,造成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政府还加征"亩税十钱"等苛捐杂税,导致农民大量破产。人口方面,从桓帝永寿三年(157年)的约5500万人锐减至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的约3000万人, 主要原因是171年、173年的大规模瘟疫,以及冀州等地流民达百万,加上连年战争造成的人口死亡。

西邸卖官
《资治通鉴》载:"是岁,初开西邸卖官,入钱各有差;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或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贾。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然后倍输。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初,帝为侯时常苦贫,及即位,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曾无私钱,故卖官聚钱以为私藏。"
这一年,朝廷首次在西邸(宫廷设立的交易所)公开售卖官职。不同品级的官职,缴纳的钱数也不同:二千石高官需缴两千万钱; 四百石的官需缴四百万。 若是因为德行或资历被推荐的人,则可以减半,甚至只缴三分之一。朝廷将所收的钱集中贮存在西园设立的金库中。有的人直接到宫廷上书,申请当县令。 不同的县城优劣、富贫不同,价格也就不一样——越富庶、越重要的县职位越贵。富人提前交钱就能得到官职,穷人即使得到职位,也必须在上任后加倍缴纳。 皇帝还暗中命令身边亲信售卖三公、列卿这样的高级职位:公的价格为一千万,卿的价格为五百万。早先灵帝还只是侯爵的时候,经常为贫困所苦。 等他当上皇帝后,常常感叹桓帝当年没有置办私人财产,竟然连一点私房钱都没有。因此,灵帝便卖官敛财,专门为自己积聚私藏钱财。
  • 二千石与四百石是汉代官职的俸禄等级单位,“石”为粮食的单位,也代表俸禄多少。二千石大致相当于郡守或朝廷重臣,四百石相当于县令或较高级别的属官。
  • 西邸卖官本为募财应急之策,但灵帝发展为制度性贿买,西园是皇室宫苑,用来存放私藏的财物,而非国家财政

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是东汉王朝走向崩溃的转折点。起义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36万信众波及八州,朝廷耗资300亿钱才将其镇压,导致中央权威彻底崩塌。 起义虽被镇压,但黑山军等残余势力持续活动近20年,加速了地方武装的崛起。 与此同时,地方割据势力迅速形成,如冀州甄氏拥有数万部曲,徐州糜氏控制万人僮仆。 188年,朝廷被迫推行州牧制度,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刘表为荆州牧,这实际上承认了地方割据的合法性,为东汉的分崩离析埋下伏笔。

总结

桓灵衰败的深层原因在于宦官、外戚、士族恶性博弈, 以及杀鸡取卵式统治,当阶层上升通道堵塞,社会流动性固化时必然会爆发王朝危机。这一时期的治理失败直接孕育了三国割据的乱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