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前180年-前141年)是指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的治世,这一时期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文景之治背景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刘恒,前180—前157年在位)和景帝(刘启,前157—前141年在位)时期, 国家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成为汉武帝盛世的基础。 这一时期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著称,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典范。
自秦末战乱、楚汉争霸以来,人口锐减,经济崩溃。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大封吕氏家族,引发刘氏宗室不满。 吕后去世后,周勃、陈平等功臣联合刘氏诸侯诛灭诸吕,迎立代王刘恒(汉文帝)即位。 汉初推崇"无为而治",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指导,减少政府干预,让民间经济自然恢复。
“自天子不得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史记·平准书》
“太后行使皇帝的职权之后,召集大臣商议,打算立诸吕为王。” ——《史记·吕太后本纪》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参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文景之治 - 文帝

汉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在赋税方面,将田租从"十五税一"降低到"三十税一",甚至一度免除田租长达12年。 在徭役方面,不仅缩短了服役时间,还允许百姓以缴纳钱财的方式代替服役。 在刑罚改革方面,废除了残酷的肉刑制度。肉刑包括在脸上刺字(黥面)和砍断脚趾(刖足)等残害身体的刑罚, 改为使用笞刑,即用竹板或木棍抽打犯人的刑罚,虽然仍有惩罚作用,但避免了永久性的身体伤害。
《汉书·文帝纪》载:"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刑法志》载:"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汉文帝以身作则,崇尚节俭,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自己不建豪华宫殿,同时削减宫廷开支。 为了减轻地方负担,他特别下令禁止各郡国向朝廷进献珍宝,避免铺张浪费。 对南方的南越国,当赵佗自立为帝时,文帝没有采取武力镇压,而是通过安抚政策,最终使南越重新归附汉朝。
《史记·孝文本纪》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文景之治 - 景帝

景帝在位期间,继续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保持"三十税一"的低税率,鼓励农业生产,推广铁器牛耕,提高农业效率。
期间诸侯王势力过大,吴王刘濞因太子被景帝误杀,怀恨在心,遂联合楚、赵等六国叛乱。晁错建议削藩(即削弱诸侯国势力),引发诸侯不满, 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 景帝于是派周亚夫率军镇压。周亚夫采用"坚壁清野"战术,切断叛军粮道,吴王刘濞兵败被杀,其他诸侯王或死或降。用时三个月平定叛乱,晁错被景帝处死以平息诸侯怒火。
《史记·景帝本纪》载:"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胶东王雄渠、菑川王贤、济南王辟光皆反,发兵西向。"
文景之治成就
文景之治期间,汉朝人口由汉初约1300万增至约3000万,人口增长了约1.5倍。史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农业得到了恢复,粮食产量大增,出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刑罚宽简,犯罪率降低,史称“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 《诗经》《尚书》等经典得到整理,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