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唐朝(618-907),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自信的盛世王朝之一,文化影响力远播海外,制度创新与多元融合并存。
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 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之一。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极高成就, 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辉煌时期。

李渊(唐高祖)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西安)。 其子李世民(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626年)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627年—649年), 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完善三省六部制,为唐朝强盛奠定基础。 唐高宗时期(649年—683年),唐朝疆域达到极盛,东至朝鲜半岛,西至中亚,北至贝加尔湖,南至越南。 武则天时期(690年—705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延续了唐朝的强盛局面。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 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 ——《新唐书·食货志》
盛唐时期(712年—755年)是唐朝的鼎盛阶段。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712年—741年)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 推行科举制度完善,设立翰林院,建立节度使制度,经济繁荣,诗歌、艺术、科技高度发展。 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活跃,对外交流频繁,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与日本、朝鲜、波斯、阿拉伯等国家保持密切往来。 此时期唐朝国力达到顶峰,文化影响力远播海外。
"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 行千里,不持尺兵。" ——《新唐书·食货志》
安史之乱与中唐阶段(755年—820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 持续八年(755年—763年),严重削弱唐朝国力,导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加剧。 唐德宗时期(779年—805年)推行两税法改革,试图恢复中央权威。 尽管唐宪宗(805年-820年在位)实现元和中兴,短暂恢复中央集权,但宦官专权、党争(牛李党争)等问题日益严重,削弱了国家治理能力。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 ——《资治通鉴》
晚唐时期(820年—907年),朝廷权威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等问题交织。 唐文宗时期(826年—840年)发生甘露之变(835年),宦官势力进一步膨胀。 唐武宗时期(840年—846年)推行"会昌灭佛"政策,限制佛教发展。 875年爆发的黄巢起义(875年—884年)进一步动摇唐朝统治,起义军一度攻占长安。 907年,朱温(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时间线
唐朝制度与文化
政治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系,同时辅以科举制选拔人才, 并设立节度使管理地方。这套制度在盛唐时期运转高效,但后期因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逐渐崩溃。
唐朝建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体系,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决策机制。中书省作为决策机构,负责起草诏令,由中书令主持; 门下省作为审核机构,负责审议诏令,由侍中统领;尚书省作为执行机构,下设六部负责具体政务,由左右仆射主持(因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此后虚设不授)。 六部分别为:吏部掌管官员选拔考核,户部负责财政户籍税收,礼部主管礼仪科举外交,兵部统管军事武官任免,刑部执掌司法刑狱,工部专司工程水利营造。
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唐朝实行州县两级制,州长官为刺史,县长官为县令。唐太宗时设十道作为监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巡察使或观察使监察地方。 然而,唐玄宗时期设立的节度使制度成为后期政治隐患,最初仅为边防军事长官,后权力不断膨胀,掌握军政财大权,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唐朝在继承隋朝科举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主要包括进士科(最受重视,考诗赋策论)、明经科(考儒家经典)和制举(皇帝临时特设科目)等科目。 这一制度的推行有效削弱了门阀世族如"五姓七望"的政治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法律制度
唐朝的法律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代表,以《唐律疏议》为核心,形成了"律、令、格、式"四位一体的法律体系。
唐朝建立了以"律、令、格、式"四位一体的完整法律体系。其中律为刑法典,是定罪量刑的基本法典;令规定国家制度、礼仪、职官等内容; 格是皇帝临时颁布的敕令汇编,具有灵活性;式则是各级官府办事的规章和公文程式。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 ——《唐六典·刑部》
唐高宗永徽年间(653年),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律》基础上编撰《永徽律》,并附《律疏》解释条文,合称《唐律疏议》,成为中国古代最完整的法典。 该法典共12篇502条,涵盖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方面。其显著特点是礼法结合,儒家伦理深刻影响法律,如设立"十恶"重罪包括谋反、不孝等; 刑罚实行等级化,按五刑(笞、杖、徒、流、死)根据罪行轻重适用;还建立了比附制度,在无明文规定时可参照类似条文判决。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唐律疏议·名例》
唐朝的司法制度以三司推事和死刑复核为核心。中央司法机构包括大理寺(最高法院)、刑部(司法行政)和御史台(监察机关)。 遇重大案件时,三司长官联合审理,确保司法公正。死刑案件须报皇帝批准。
"凡天下冤滞未申及官吏刻害者,必听其讼,与御史、中书舍人同计其事宜,而申理之。" ——《唐书》
"死囚覆奏报决诸死罪囚,不待覆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即奏报应决者,听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即过限,违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 ——《唐律疏议》
唐朝的刑罚体系包括笞刑(鞭打10-50下)、杖刑(杖打60-100下)、徒刑(服劳役1-3年)、流刑(流放2000-3000里)和死刑(绞、斩)。监狱管理也较为完善,囚犯按罪行轻重分监关押,病囚可保外就医。
"诸囚应请给衣食医药而不请给,及应听家人入视而不听, 应脱去枷、锁、杻而不脱去者,杖六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即减窃囚食,笞五十;以故致死者,绞。" ——《唐律疏议》
唐朝法律具有礼法合一的特点,维护儒家伦理,如"同居相隐"允许亲属拒证;贵族官员可享受"八议"减刑特权;还规范了市场交易和借贷契约。 唐朝法律体系严密、条文清晰,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
"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裨为主隐,皆勿论。" ——《唐律疏议·名例》
军事制度
唐朝的军事制度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演变,前期以均田制为基础,形成"兵农合一"的军事体系,后期因土地兼并加剧,府兵制崩溃,转向职业化募兵制。 同时,节度使的设立使地方军权膨胀,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因素。
唐前期实行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从农民中选拔士兵,要求"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 全国设立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统辖八百至一千二百人不等。府兵平时务农,冬季训练,轮流到京师或边疆戍守,称为"番上",需自备武器、粮食、马匹等装备。 这种制度既节省了国家军费,又实现了兵农结合,有效防止了将领专权。
"凡发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与折冲勘契乃发。" ——《新唐书·兵志》
然而到了八世纪初,府兵制开始衰落。均田制的崩溃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失去经济基础,逃亡现象增多。 唐玄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府兵不堪重负,贵族官僚子弟纷纷逃避兵役,府兵逐渐沦为贫民阶层。
"府兵入宿卫者谓之侍官,言其为天子侍卫也。其后,本卫多以假人,役使如奴隶,人长羞之,至相诟病。" ——《资治通鉴》
唐中后期转向募兵制,唐玄宗时期开始招募"长征健儿"作为职业兵,士兵脱离农业生产,由国家发放军饷 。同时设立十大节度使防御外敌,如安禄山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节度使掌握军权、财权、行政权,权力过大,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 《新唐书·兵志》记载:"节度使之职,总军旅,颛诛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之职,总军旅,颛诛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兵志》
中央禁军方面,南衙禁军由十六卫统领负责京师防卫,但后期衰落。北衙禁军直属皇帝,以神策军为核心。 神策军原为西北边军,安史之乱后调入长安成为皇帝亲军,但唐德宗后由宦官掌控,甚至操纵皇帝废立。 后期神策军战斗力严重下降,黄巢起义时溃不成军。
"神策军士皆长安富家子,赂宦官窜名军籍,厚得禀赐,但华衣怒马,凭势使气。" ——《资治通鉴》
唐朝军事制度在前期因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使唐军战斗力强大,支撑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后期募兵制导致军阀割据,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中央权威丧失。
经济制度
唐朝的经济制度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核心,前期(贞观至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商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如丝绸之路)高度发达。 中唐以后,均田制崩溃,两税法取代租庸调,货币经济(如"飞钱")兴起,但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影响唐朝的稳定。
唐朝的土地制度以均田制为核心,继承北魏、隋朝传统,按人口分配土地。成年男子可获授田100亩,其中80亩为口分田,死后归还政府,20亩为永业田,可继承买卖。 妇女、奴婢按地区获得部分授田,官员则按品级授予职分田和公廨田。然而随着土地兼并加剧,贵族、官僚、寺院大量侵占民田,加之人口增长导致授田不足,许多农民仅得30-50亩,难以维持生计。 安史之乱后,战乱破坏户籍制度,均田制彻底崩溃,正如《新唐书》所言:"今富者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旧唐书·食货志上》
赋税制度经历了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唐前期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每丁每年纳粟2石,服役20天(可折绢代役),每户纳绢2丈、绵3两,适合均田制下的稳定社会。 均田制崩溃后,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改革,按资产征税,分夏秋两季征收,部分税收货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虽然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长期未能抑制土地兼并,反而加重了农民负担。
"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 ——《唐会要》
- 租:向国家缴纳的田租谷物(通常是粮食);
- 调:缴纳的布帛、丝绸、麻布等实物,可理解为人头税中的"物税";
- 役:人民需承担的劳役或兵役,即亲身服劳或服兵;
- 杂徭:除了固定的租调役之外,各级政府征收的临时性徭役或杂税。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旧唐书·杨炎传》
货币制度实行钱帛并行,621年发行的开元通宝成为后世铜钱标准,绢帛仍作为大额交易货币使用。 商业发展迅速,长安设东市、西市,官府严格管控物价和度量衡。国际贸易繁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中亚、波斯、阿拉伯,海上贸易以广州、扬州为国际商港,设市舶司管理外贸。 金融创新方面,飞钱(汇票)使商人可异地存取款,柜坊提供存款借贷服务。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 ——《旧唐书·崔融传》
手工业上。官营手工业由少府监管理宫廷用品制造,将作监负责大型工程。私营手工业中,江南的绫罗纱闻名天下,邢窑白瓷、越窑青瓷远销海外。 彼时,长安人口超百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洛阳、扬州、成都成为商业中心,夜市兴起。
科技文化
唐朝在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建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唐朝文化开放包容,吸收了大量外来元素(如佛教、胡乐、波斯工艺),并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影响东亚及世界。
科技领域方面。僧一行编撰的《大衍历》成为唐代最精确的历法,引入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运行,他组织的全国性测量首次计算出子午线1°长度约123.7公里,与现代值极为接近。 医学方面,孙思邈的《千金方》作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记载药方5000余种,强调"大医精诚"的医德理念; 苏敬编撰的《唐本草》收录药物844种。雕版印刷技术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现存最早的印刷品《金刚经》采用雕版技术制作,加速了文化传播。 建筑工程上,长安城作为世界最大都市,面积达84平方公里,采用棋盘式布局;玄奘建造的大雁塔体现了唐代高超的砖石建筑技术。
文学艺术上。唐诗现存约5万首,李白以浪漫主义风格被誉为"诗仙",创作了《将进酒》《蜀道难》等传世佳作; 杜甫以现实主义手法被称为"诗圣",写下《三吏》《三别》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白居易以通俗易懂的风格创作了《长恨歌》《琵琶行》等名作。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复兴秦汉散文风格; 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开创了中国小说的先河。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绘画方面,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吴道子被誉为"画圣",创作了《送子天王图》; 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影响后世文人画发展。书法领域涌现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等楷书四大家,张旭、怀素以草书闻名,被称为"颠张醉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雕塑与陶瓷艺术中,唐三彩以黄、绿、褐为主色调,多用作陪葬俑;佛教雕塑在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中达到巅峰。 音乐舞蹈方面,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代表唐代乐舞最高水平,十部乐融合中原、西域、高丽、天竺等音乐元素。胡风盛行,胡旋舞从中亚传入,杨贵妃善舞此技;琵琶、箜篌等乐器成为主流。
同时佛教达到鼎盛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著《大唐西域记》,推动唯识宗发展;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律宗,深刻影响日本佛教; 禅宗兴起,六祖慧能的《坛经》主张"顿悟"思想。道教被奉为国教,老子被追尊为皇室祖先。景教、祆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坛经》
唐朝文化对东亚产生深远影响,日本遣唐使学习唐朝制度、文字、建筑,平假名源自草书,奈良仿照长安布局; 阿拉伯文献称长安为"中国之都",丝绸、瓷器远销波斯、大食;后世宋代理学、明清小说均受唐代文化启迪,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
总结
相关阅读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盛世局面,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
玄奘西行
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佛教中国化与中外文化交流。
武则天称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开创武周盛世,推动科举与文化发展。
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黄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
鉴真东渡
唐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与中国文化。
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的开端。
永贞革新
唐顺宗时期短暂的政治改革,士大夫理想的高光时刻。
两税法
唐德宗时期重大财税改革,赋税制度历史性转型。
元和中兴
唐宪宗时期中央权威短暂复兴,削藩与改革并举。
甘露之变
晚唐宦官专权的顶点,士大夫集团集体失败的悲剧。
黄巢起义
晚唐最大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加速帝国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