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875—884年)是晚唐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战争之一,席卷大半个中国,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文化艺术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里的黄巢画像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里的黄巢画像原图链接

黄巢起义是唐末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由私盐贩出身的黄巢领导,历时近十年, 席卷大半个中国,攻破长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起义虽最终失败,但彻底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基础,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埋下伏笔。

835年甘露之变后宦官完全掌控朝政,皇帝形同傀儡,而藩镇割据导致中央对地方失控,节度使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天灾人祸更是雪上加霜,873年关东大旱导致"麦才半收,秋稼几无",但官府仍强征赋税。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出身盐商家庭的黄巢因唐朝严控盐业(盐税占财政收入一半)而成为反抗主力。 875年,王仙芝在长垣起义,黄巢随即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响应,揭开了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战争的序幕。

黄巢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为号,提出"均平"口号,得到当地贫苦农民响应。三年后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开始流动作战,义军避实击虚,从山东南下浙江、福建,再西进广东。 879年攻陷广州,黄巢索要节度使职位被拒,愤而攻城,杀波斯、阿拉伯商人万余,削弱唐朝海外贸易,但起义军因瘟疫减员被迫北返。次年,黄巢率军北伐攻破洛阳,年底占领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唐僖宗逃往成都。 然而黄巢未能建立有效统治,883年沙陀族李克用率"鸦儿军"收复长安,黄巢被迫东逃,李克用因功被封为河东节度使。 最终在884年,黄巢在山东狼虎谷兵败自杀,这场历时近十年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

"巢乘金装肩舆,其徒皆被发,约以红缯,衣锦绣,执兵以从,甲骑如流,辎重塞途,千里络绎不绝。" ——《资治通鉴》
黄巢乘坐金饰华丽的肩舆,他的部下都披散头发,用红色丝带束缚,身穿华丽的锦绣衣服,手持兵器随行。 铠甲骑兵如流水般涌动,辎重车队塞满道路,千里之内,车马人流络绎不绝。(描述的是黄巢入长安时的场景)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作者 Zhuwq,CC BY-SA 3.0,原图链接

黄巢起义后唐朝全国户口锐减3/4,江淮经济带遭破坏,财政体系瓦解。朱温、李克用等军阀趁机崛起,彻底脱离中央控制。 起义虽打击了门阀士族,为五代寒门掌权铺路,但其滥杀平民、毁灭文化的行为堪比安史之乱。最终,907年朱温篡唐,唐朝亡,开启五代十国。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新唐书》
表面上看,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黄巢起义,这场大规模农民起义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根基,最终导致唐朝灭亡。而祸乱的种子则在广西桂林的戍卒起义就已经埋下了。戍卒起义的首领叫庞勋,所以又称之为庞勋起义。

总结

黄巢起义是古代农民战争的典型代表,既暴露了唐朝的腐朽,也因自身局限性未能建立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