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743—753年),唐代高僧的弘法壮举。鉴真(688—763年)应日本留学僧邀请,历经12年、6次尝试,最终成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律宗思想与中国文化,被日本尊为"律宗初祖"和"文化恩人"。

背景

鑑真和上坐像(唐招提寺)
鑑真和上坐像(唐招提寺)作者 文化財協会,原图链接

鉴真(688年-763年),唐代高僧,应日本留学僧邀请,六次东渡,最终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律宗, 并带去大量佛经、艺术品和医药知识,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日本律宗初祖”和“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源于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佛教发展的迫切需求。当时佛教虽被确立为日本国家宗教,但戒律体系混乱,缺乏正统的授戒制度。 733年,日本派遣荣叡、普照等留学僧来唐,寻求高僧赴日传戒,以建立完整的佛教戒律体系。 与此同时,唐朝正值佛教鼎盛时期,律宗作为重要宗派在扬州大明寺、龙兴寺等著名寺院得到系统传承,形成了完整的戒律体系。 鉴真作为江淮地区德高望重的律学大师,精通《四分律》,门下弟子达4万余人,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威望,正是日本佛教界急需的德高望重、精通律学的高僧。 虽然唐朝与日本间已有遣唐使航线,但海上航行风险极高,成功率仅约50%。航线主要从扬州、明州(今宁波)出发,经东海、黄海到达日本九州,受季风影响大, 最佳航行季节为春季和秋季,且船只多为木制帆船,载重有限,抗风浪能力较弱,这些客观条件为鉴真东渡增添了巨大挑战。

历程

次数时间经过与结果
第一次743年弟子告密,官府阻挠未成行
第二次744年出海遇风暴,船只损毁,被迫返航
第三次744年官府再次干预失败
第四次748年遇台风漂流至海南岛,双目失明
第五次750年弟子病逝,鉴真悲恸中止,折返扬州
第六次753年随遣唐使副使大伴古麻吕船队秘密出发,次年抵达日本

成功东渡(753—754年)

753年11月,鉴真一行乘日本遣唐使船队从扬州出发,随行的有弟子法进、思托等24人。历经两个月的海上艰险,于754年1月终于抵达日本萨摩国(今鹿儿岛)的阿多郡秋妻屋浦。 次年2月,在圣武天皇派遣的使者迎接下,鉴真一行抵达平城京(奈良),受到天皇、皇族及朝廷重臣的隆重欢迎,标志着东渡的最终成功。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唐大和上东征传》
我们是为了传播佛法,就算牺牲身命,又有何可惜呢。

鉴真东渡后在日本弘法九年。在佛教方面,他于754年在东大寺设立戒坛,为圣武上皇等400余人授戒,建立了日本第一个正规的受戒制度。 随后在759年创建唐招提寺,使其成为日本律宗总本山,并带去《四分律》等佛教经论84部300余卷,确立了"三师七证"的严格受戒仪式,使日本佛教从此有了完整的律宗戒律体系。

在文化传播上,他带来的唐代建筑技术体现在唐招提寺金堂的建造上,这座现存国宝级建筑完美展现了唐代建筑风格。 在雕塑艺术上,他传授的干漆夹苎佛像制作技术,特别是卢舍那佛的制作,影响了日本佛教艺术的发展。 此外,他还通过《鉴上人秘方》传播中药知识,带来王羲之书法摹本,甚至传说中豆腐、味噌等饮食制作技术也与其有关。

鉴真第六次东渡图
鉴真第六次东渡图原图链接
唐招提寺位于今日本奈良市,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
唐招提寺位于今日本奈良市,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作者 663highland,CC BY 2.5,原图链接
鉴真请经贴,现藏唐招提寺
鉴真请经贴,现藏唐招提寺原图链接

总结

鉴真东渡推动了奈良时代的文化革新,被尊为"日本文化恩人"。他的贡献超越了佛教领域,在建筑、艺术、医药等多个方面为日本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招提寺至今仍是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