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是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805—820年)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实现的中央权威短暂复兴,被视为安史之乱后唐朝最有成效的中兴局面,但最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是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805—820年)通过强化中央集权、打击藩镇割据而实现的短暂复兴局面。 这一时期,唐朝在政治、军事上取得显著成就,平定西川、淮西等叛乱藩镇,一度恢复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史称“中兴”。 然而,随着宪宗去世,藩镇势力再度抬头,中兴局面未能持久。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河北三镇(魏博、成德、卢龙)已成国中之国,节度使世袭罔替,不听中央号令,拥兵自重,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宦官势力急剧膨胀,掌握神策军兵权,干预朝政,甚至控制皇帝废立,如805年顺宗被迫内禅,形成"内廷"与"外朝"的尖锐对立; 朝廷财政困难,两税法实施后仍入不敷出,军费开支巨大,地方赋税征收混乱,中央权威进一步衰落。
805年, 顺宗被迫内禅于唐宪宗李纯,结束了永贞革新的短暂改革。 他深刻吸取父亲顺宗改革失败的教训,采取渐进式改革策略,重用李绛、裴度等能臣,形成以裴度为首的改革派核心。
"宪宗刚明果断,自初即位,慨然发愤,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 ——《唐书》
在政治上,宪宗整肃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如京兆尹李翛因贪污被贬,同时整顿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建立严格的监察体系; 改革科举制度,增加制科取士,设立"贤良方正"等科目,选拔实务人才,注重考察实际行政能力; 部分收回神策军兵权,限制宦官干预朝政,但未能彻底解决宦官专权问题,为后期埋下隐患。
在财政上,朝廷加强两税征收,派黜陟使巡查地方,严格监督夏秋两季赋税征收,打击地方官员中饱私囊,确保中央财政收入; 改革漕运系统,由李巽整顿转运系统,疏通运河,改善运输效率,年运江淮米至长安达40万石,有效保障京师粮食供应; 限制地方进奉,减少额外贡赋,禁止节度使等地方官员以进奉为名搜刮民财,减轻百姓负担,规范财政收入。
军事削藩是元和中兴的核心措施,宪宗通过一系列战争平定叛乱藩镇。 806年平定西川刘辟叛乱,收复西川,恢复对蜀地控制; 807年平定镇海李锜叛乱, 巩固江南财赋重地; 814至817年进行淮西之战,由裴度督师,李愬雪夜入蔡州擒获吴元济; 818至819年进行成德之战,迫使王承宗归顺,王承宗献地请罪; 819年平定淄青李师道,收复十二州。这些军事行动有效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宪宗虽然通过军事手段迫使河朔藩镇表面归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问题,这些藩镇仍保留着兵权和世袭制度,为日后的复叛埋下了隐患。 820年宪宗去世后,河北三镇再度叛乱,中兴成果迅速瓦解。 元和中兴高度依赖宪宗个人的强硬手腕和权威,缺乏制度化的保障机制。 宪宗去世后,继任的穆宗、敬宗等皇帝庸懦无能,无法延续宪宗的政策,导致中兴局面难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