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玄宗末年爆发的重大叛乱,历时八年,波及整个北方,导致唐朝由次从盛转衰。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的重大叛乱,由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持续八年,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这场叛乱不仅重创唐朝经济、人口和中央权威,还引发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长期问题,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事件。

唐玄宗晚年怠政,736年罢免贤相张九龄后,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臣,导致朝政日益腐败。 杨贵妃得宠后,其兄杨国忠任宰相,家族成员纷纷担任要职,形成庞大的外戚集团,而高力士等宦官势力也趁机抬头,参与朝政决策,加剧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同时均田制的瓦解导致府兵制崩溃,兵源不足,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与此同时,边境设立的九大节度使(范阳、平卢、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剑南)拥兵49万,而中央禁军仅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严重失衡局面。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东北地区20万精兵,成为唐朝最强大的地方势力,为其叛乱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待上晏驾然后作乱。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 ——《资治通鉴》
安禄山专掌三镇兵权(范阳、平卢、河东),在暗地里蓄谋叛乱,几乎持续了十年。 但由于唐玄宗对他非常优待,他打算等皇帝驾崩之后再举兵造反。恰逢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互相不睦,多次在朝中进言,说安禄山即将谋反,玄宗却不肯相信。 于是杨国忠屡屡借故挑衅禄山,希望他尽快反叛,以此来证明自己所言不虚、借以取信于皇帝。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奉密诏讨伐“奸相”杨国忠。 756年,叛军攻占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国号“大燕”。 同年六月份,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长安门户洞开。玄宗仓皇西逃,途经马嵬驿发生兵变,士兵杀杨国忠,逼玄宗缢死杨贵妃。、 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长恨歌》白居易
禁军六军(唐玄宗的御林军)因将士哗变而拒绝前进,玄宗无可奈何,只得让心爱的贵妃——杨玉环,在自己马前自尽,她身姿婀娜、眉如春山,却香消玉殒于乱军之中。
安史之亂地圖
安史之亂地圖作者 Vikarna,CC BY-SA 4.0,原图链接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同年九月,郭子仪、李光弼反击,借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逃往邺城。 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帝,改元应天,史思明再度攻陷洛阳。 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继位,改元显圣。 762年,代宗李豫即位,改元宝应,再借回纥兵,联合仆固怀恩等将领反攻,史朝义在范阳兵败自杀,叛乱最终平定。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同年九月,郭子仪、李光弼反击,借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逃往邺城。 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帝,改元应天,史思明再度攻陷洛阳。 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继位,改元显圣。 762年,代宗李豫即位,改元宝应,再借回纥兵,联合仆固怀恩等将领反攻,史朝义在范阳兵败自杀,叛乱最终平定。

在人口与经济方面,全国户数从开元末年的900万户锐减至乱后的200万户,华北地区更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 政治上,河朔三镇(魏博、成德、幽州)的节度使虽然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却独立割据,正如史书所载"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中央权威严重衰落,肃宗任用宦官李辅国掌军,开启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先河,而780年推行的"两税法"改革也未能恢复盛唐时期的财政实力,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总结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大唐盛世由此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