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为求佛经真义,孤身西行五万里,历时17年,游历西域、印度等地,带回大量佛经并翻译成中文,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
背景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代已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 然而,由于早期佛经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各派高僧对经文理解存在分歧,导致佛教义理混乱,难以统一。 玄奘自幼出家,精通梵文和汉文,在研习佛经过程中发现汉译佛经存在诸多讹误和缺失,无法准确传达佛陀本意。 为求取真经,解决佛学疑难,他毅然决定西行印度,寻求原始佛典。 贞观年间,东突厥虽已臣服,但西突厥、吐谷浑等势力仍控制着丝绸之路要道,商旅往来受阻。 为防范边患,朝廷严格管控边境,禁止私自出关。玄奘多次申请西行未获批准,最终不得不冒险“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历程(629—645年)
1
从长安到西域(629—630年)
- 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偷渡玉门关。
- 穿越莫贺延碛(戈壁沙漠),“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大唐西域记》),险些渴死。
- 630年,高昌王鞠文泰崇信佛教,强留玄奘讲经一月,并资助金银、随从,写信请沿途各国保护。
2
穿越中亚(630—631年)
- 经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撒马尔罕,进入北印度。
- 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抵达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再南下印度。
3
在印度游学(631—643年)
- 631年,抵达那烂陀寺,拜戒贤法师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被推为“十大德”之一。
- 游历印度各地,包括王舍城、鹿野苑、菩提伽耶等佛教圣地。
- 642年,在曲女城无遮大会上辩论佛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凡十八日,莫敢诘难”,被尊为"大乘天"。
4
归国(643—645年)
- 643年,携带657部佛经及佛像若干,经西域南路(今新疆和田)返回。
- 645年,经于阗,向唐太宗上表请求回国,获准后返回长安,唐太宗亲自接见,命其撰写《大唐西域记》。
贡献
玄奘回国后在大慈恩寺主持译经19年,译出75部、1335卷,如《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心经》。创立“新译”风格,严谨准确,成为佛经翻译标准。 应唐太宗要求,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记录138国地理、历史、宗教,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印度的珍贵史料。 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唯识宗,强调"万法唯识"的核心理念,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该宗派通过《成唯识论》等著作系统阐述唯识思想。
"稼穑滋植,花果繁茂。气序和,风俗顺。人性刚烈,形卑色黑,好学勤励。" ——《大唐西域记》
农作物生长茂盛,五谷丰登,花木果实繁密兴盛;气候时序调和,四时得所,民间风俗纯朴顺和; 当地人民性情刚毅强烈,外貌身形矮小肤色较黑, 但却乐于学习、勤奋努力,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