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时期,以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而得名。这一时期始于曹丕篡汉建立魏国,结束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实际政治军事割据局面则从184年黄巾起义后已逐渐形成。
三国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灭亡后、西晋统一前的分裂时期,以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为主要特征。这一时期始于曹丕篡汉(220年),结束于西晋灭吴(280年), 但广义上也可以从黄巾起义(184年)或董卓之乱(189年)算起,涵盖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阶段。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斗争激烈,人才辈出,因《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传播而广为人知。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统治,随后董卓进京(189年)引发军阀混战。 曹操在官渡之战(200年)击败袁绍,逐渐统一北方;孙权继承父兄基业,稳固江东;刘备以汉室宗亲身份崛起。 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奠定三国分立基础。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史称曹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亦称季汉); 222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伐吴,史称夷陵之战,被陆逊火攻击败,蜀汉元气大伤。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吴国(史称东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这之中以魏国实力最强,魏国占据中原,推行屯田制、九品中正制,国力日益强盛。 228-234年蜀汉以复兴汉室为号召开始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后主刘禅昏庸,于263年被魏覆灭。 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而吴国依托长江天险,发展造船与海外贸易,但内斗频繁,于280年被西晋所灭,三国时代由此结束。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时间线
三国时期制度与文化
政治制度
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在继承东汉体制的基础上有所调整,魏、蜀、吴三国因政权性质、地理环境和统治需求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体系。 而其中曹魏制度最为系统,蜀汉强调正统延续,东吴则依赖地方豪强。
在中央官制方面,三国各有特色。曹魏强化中央集权,在汉末基础上改革官制,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逐渐成为荣誉职位, 实际政务由尚书台掌控,长官为尚书令,下设六曹(吏部、民曹、客曹、兵曹、刑曹、工曹),影响后世六部制。 魏文帝曹丕设中书监、中书令负责诏令起草,分割尚书台权力,形成"中书出令,尚书执行"的格局。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按家世、才能将人才分为九等,由中正官评定,成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又其任也。文帝黄初初,改为中书令,又置监,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并掌机密。” ——《通典·职官三》
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东汉。诸葛亮任丞相录尚书事,总揽军政大权, 形成"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局面。费祎、蒋琬先后任尚书令辅佐朝政,地方设庲降都督管理南中地区,实行羁縻统治。
东吴政权依赖江东士族,丞相多为荣誉职位,如顾雍、陆逊曾任相,但实权在孙权手中。 军事上设大都督(如周瑜、陆逊),地方设州牧,形成军政合一体系。 孙氏宗族(如孙皎、孙韶)与江东大族(如陆、顾、朱、张)共同执政,体现了豪强共治的特点。
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三国均沿用东汉的州郡县制,但因战乱影响,地方长官权力扩大。 曹魏分全国为12州,设刺史和都督,部分重要地区由宗室或重臣镇守。 蜀汉仅有益州,设庲降都督和江州都督。东吴分扬州、荆州、交州,设都督统辖军政。
三国还发展出一些特殊制度。曹魏的屯田制最为完善,分民屯和军屯,由典农中郎将管理民屯,士兵耕种军屯,有效保障战时经济。 东吴的世兵制典型,士兵家庭世代为兵,形成"兵户",如"解烦兵""敢死营"等。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三国志·魏书》
科技文化
三国时期虽战乱频繁,但科技与文化仍有显著发展。在科技方面,工具制造、医学、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文化上,文学、哲学、艺术承袭汉风而独具特色,尤以建安文学和玄学萌芽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为两晋南北朝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与机械技术方面,诸葛亮的发明最为突出。他创制的木牛流马是山地运输工具,可能是一种改良独轮车或机械助力装置; 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大大提高了射击效率;八阵图则是结合地形与兵种的野战阵法 。此外,曹魏的霹雳车改进自汉代抛石机,在官渡之战中用于攻城; 东吴的造船技术也相当发达,孙权曾遣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抵达夷洲(台湾),船队规模反映了其航海能力。
"(诸葛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医学与农学方面也有重要成就。东汉末张仲景总结瘟疫治疗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华佗首创麻醉剂"麻沸散",能够实施腹腔手术,并创"五禽戏"导引术提倡养生。 在农业技术方面,曹魏机械专家马钧改进织绫机,将旧织机效率提升五倍;水利工程如蜀汉维护都江堰、曹魏修芍陂等,都促进了农业发展。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 ——《后汉书·华佗传》
"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马钧传》
文学成就以建安文学最为辉煌。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各具特色:曹操的《蒿里行》《短歌行》悲凉慷慨;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首部文学批评专著;曹植的《洛神赋》辞藻华美,标志骈文成熟。 建安七子(孔融、王粲等)的作品反映了乱世情怀。正始文学时期,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兴起,开创玄言诗风。
"(曹丕)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典论·论文》
哲学与宗教方面,玄学开始萌芽。何晏、王弼以《老子》《庄子》注解儒家经典,提出"以无为本"的思想。 道教方面,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后归降曹操;佛教初传,支谦、康僧会等译经僧在吴国活动,建业(南京)出现佛寺。
"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艺术与生活方面,钟繇创楷书,被誉"正书之祖";东吴的曹不兴擅佛像画,传说"误笔成蝇"(画工精细,连误画的笔触都像苍蝇一样逼真)。 在服饰与饮食方面,蜀锦成为奢侈品,曹操曾"赠予吴主蜀锦"(将蜀地出产的珍贵丝织品赠送给东吴君主);饮茶习俗在吴蜀流行,东吴已有"以茶代酒"(用茶水代替酒水)的记载。
"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