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
蜀汉由盛转衰的战略转折,火攻经典战例。
官渡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之间的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21-222年。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却被东吴陆逊以火攻大败于夷陵(今湖北宜昌)。 此战标志着蜀汉由盛转衰,吴蜀联盟破裂,三国均势进一步固化。
夷陵之战的爆发源于荆州归属问题的激化。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时威震华夏,水淹七军,但东吴背盟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次年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于221年以"汉室正统"之名称帝,誓师伐吴为关羽复仇。 荆州对蜀汉而言是诸葛亮《隆中对》两路北伐的核心,失去荆州则仅剩益州,战略空间被严重压缩; 而对东吴来说,荆州是长江防线的门户,孙权决不容失,因此不惜与刘备决裂。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 ——《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因愤怒于孙权袭击关羽(并夺取荆州、斩其首)之事,决定亲自东征。到了秋季七月,他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
221年7月,刘备自白帝城顺长江东下,先遣将军吴班、冯习率前锋攻占巫县,继而攻克秭归,222年2月进至夷陵,沿长江两岸设营四十余座,绵延七百里, 期间黄权建议"水陆并进,分兵夹击",但刘备以"水军不足"为由拒绝,全军沿山扎营,致使兵力分散,补给困难。 陆逊则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坚守不出,同时派小股部队试探蜀军弱点。蜀军驻扎夷陵地区长达半年,正值盛夏酷暑,士兵疲惫不堪。 222年闰六月,陆逊抓住战机发动火攻反击。吴军夜间以火攻突袭蜀营,火烧连营,一举破其四十余营。 蜀军大溃,刘备退守马鞍山,再败后仅率残部逃至白帝城。
“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營。” ——《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说:“我已经明白破敌的方法。”于是他命令部队人手拿一把茅草,准备以火攻攻破敌营。等到战机成熟,他统率全军同时发动总攻,斩杀了张南、冯习以及蛮王沙摩柯等人,攻破敌军四十余座营寨。
“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三国志·陆逊传》
刘备在夜间逃遁,派驿卒断后(掩护撤退),才勉强得以进入白帝城。 他的大量船只、器械、水陆军用物资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丧失,战死者的尸体漂流在江水中,密密麻麻,几乎塞满了江面向下流去。
夷陵之战蜀汉损失数万精锐,元气大伤,刘备次年病逝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被迫调整战略,放弃荆州,专注南中与北伐。 战后,诸葛亮遣邓芝使吴,恢复同盟共抗曹魏,但三国均势已经固化,曹魏坐观吴蜀相争,成为最大受益者。 此战标志着蜀汉由盛转衰,奠定了三国版图的最终形态。

总结
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最大的军事失败,其复仇执念与战术失误导致蜀汉丧失争霸资本。也迫使诸葛亮调整战略,间接影响了此后数十年的三国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