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发生于200年,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发生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为争夺北方霸权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展开决战。 曹操以约2万兵力击败袁绍10万大军,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此战被视为三国形成的转折点,也是冷兵器时代战术运用的经典案例。

官渡之战的背景源于袁绍与曹操两大势力的激烈冲突。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麾下谋士如沮授、田丰,武将如颜良、文丑,兵精粮足,意图南下消灭曹操并控制汉献帝。 相比之下,曹操仅据兖州、豫州,兵力不足,且面临刘备、张绣等后方威胁,但通过奉迎汉献帝至许昌,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绍既并四州之地,觿数十万,而骄心转盛,贡御稀简。主簿耿包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袁绍统一了四个州,手下兵马多达数十万,逐渐变得骄傲自满,对朝廷贡奉渐少。主簿耿包私下对他说:“汉朝(赤德)气数已尽,袁氏属黄德,正是承继天命的时候,您应顺天意,以顺从民心。”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当时曹操的军队人数不足一万,伤兵却占了两三成。

官渡之战分为两个阶段展开。前期对峙阶段,曹操在白马之战中采纳荀攸计策,声东击西,关羽成功斩杀袁绍大将颜良; 随后在延津之战中,曹操诱敌深入,徐晃击溃文丑部队,文丑战死。进入官渡决战阶段,袁绍筑土山、挖地道企图突破曹军防线,曹军则以"霹雳车"反击。 关键时刻,袁绍谋士许攸投曹,透露粮草囤积地乌巢,曹操亲率五千精兵夜袭,烧毁全部粮草,导致袁军崩溃,张郃、高览降曹,袁绍仅率八百骑逃回河北。

"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阵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 ——《太平御覽》
曹操留下曹洪驻守,自己率领五千步骑夜间出发,计划天亮抵达敌营。淳于琼等人见曹军兵力较少,便出营迎战。曹操迅速出击,将琼打退回营,随即发起猛攻。袁绍赶紧派骑兵前来增援。
"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馀众伪降,尽坑之。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杀。" ——《三国志·袁绍传》
袁绍军队彻底溃败,他与儿子袁谭单骑逃过黄河。其余部众假意投降,全部被活埋。 谋士沮授没来得及跟着渡河,被擒后送给曹操。曹操非常优厚地对待他。但后来沮授密谋投奔袁氏,被发觉后处死。

此战之后袁绍势力衰落,袁绍于202年病逝,其子内斗,曹操趁机统一北方,成为最强诸侯。

官渡之戰示意圖
官渡之戰示意圖作者 竹圍牆,CC BY-SA 3.0,原图链接

总结

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袁绍的失败源于战术失误,且其内部管理混乱。此战奠定了曹操的霸主地位,直接影响了三国格局的形成。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