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

228年-234年: 蜀汉延续的战略攻势,以弱搏强的努力

官渡之战

祁山伐魏
祁山伐魏作者 馬駘,原图链接

诸葛亮北伐,史称“诸葛亮攻魏之战”,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实现《隆中对》战略、兴复汉室,于228年至234年间对曹魏发动的五次军事行动(实际大规模出兵仅两次)。 北伐虽取得局部胜利,但因粮草不继、实力悬殊,未能改变三国格局。

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去世,蜀汉仅有益州一地,"跨有荆益"计划因此破产,北伐成为延续汉室唯一选择。225年,诸葛亮南征孟获平定南中叛乱,稳定后方并获得兵源与物资。 北伐的政治名义是"汉贼不两立",以曹魏篡汉为由强调蜀汉正统性。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出师表》
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器甲胄也已齐备,正应当勉励率领全军,向北出征,平定中原。

诸葛亮共发动五次北伐。第一次北伐在228年,采用声东击西策略,扬言攻斜谷道,实则出祁山。 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响应,姜维降蜀,但马谡失街亭导致蜀军撤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关键失误在于不用宿将魏延,错失"子午谷奇谋"。 同年冬天第二次北伐,趁魏军东调攻吴之机出散关围陈仓,但魏将郝昭死守,蜀军粮尽退兵。 229年第三次北伐是小规模行动,攻占武都、阴平二郡巩固边防。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进攻祁山,军队纪律严明、奖惩有序、号令分明。他命令马谡率领前军,在街亭与魏将张郃作战。 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指挥不当,结果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只好撤回了西县的百姓千余家,退回汉中,并处死马谡,以安抚军心,向将士谢罪。

231年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运粮,包围祁山并射杀魏将张郃于木门道,但因李严运粮不继被迫退兵。 234年第五次北伐是最终决战,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分兵屯田意图持久战,但最终病逝军中,蜀军秘不发丧安全撤退。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常常担心粮草供给不上,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分兵屯田,为的是长期驻军做准备。 耕作的士兵混杂在渭水之滨的居民之间,而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军队纪律严明,没有骚扰百姓。 他和司马懿对峙了一百多天。同年八月,诸葛亮因病在军中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总结

诸葛亮北伐是以弱搏强的努力,虽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通过战术胜利维持了三国均势。 诸葛亮死后,姜维延续北伐,但蜀汉再无战略主动权。 从长远看,这种高频率攻势加速了蜀汉国力消耗,为日后灭亡埋下隐患。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