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
249年: 司马氏夺权的关键政变,终结曹魏实权,为晋朝建立铺路。
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是三国曹魏时期的一场关键政变,发生于正始十年(249年)。权臣司马懿趁皇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出城祭陵之机, 发动兵变控制洛阳,诛杀曹爽及其党羽,从此司马氏彻底掌控曹魏政权,为晋代魏奠定基础。此变标志着曹魏皇权的崩溃与士族门阀的崛起。
魏文帝曹丕于226年早逝,明帝曹叡也在239年驾崩,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政权自然落入辅政大臣之手。 此时,宗室代表曹爽与士族领袖司马懿之间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曹爽任大将军,架空司马懿并将其升为太傅虚职,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推行"正始改制",引发士族不满。 司马懿被架空后称病隐居,暗中联络元老和禁军将领,等待时机。曹爽的专权期间任用何晏、邓飏等浮华之士,生活奢侈,引发朝野不满。
“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 ——《晋书》
曹爽采纳何晏、邓飏、丁谧的计策,将太后(明帝刘氏)迁往永宁宫,从而架空皇权,独揽朝政大权。他与其兄弟掌握禁军,多安插亲信,频繁更改制度。年轻的魏帝曹芳无法加以制止,于是对曹爽心生嫌隙。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开始实施其精心谋划的政变。他装病多年麻痹曹爽,同时联合太后郭氏,以太后名义下诏指控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 正月初六,政变正式爆发。司马懿率子司马师、司马昭封锁城门,占领武库,并派亲信蒋济、高柔接管禁军,完全控制了洛阳。
此时曹爽正与曹芳在高平陵祭扫,闻变后犹豫不决。司马懿指洛水为誓,许诺仅免曹爽官职,诱使其投降。 桓范力劝曹爽挟天子以令诸侯,建议"挟天子走许昌,发四方兵以讨司马懿",但曹爽优柔寡断,最终选择投降。 然而,曹爽投降后,司马懿立即背誓,以"谋反"罪名诛杀曹爽、何晏、邓飏等,夷其三族,史称"同日斩戮,名士减半"。 曹芳从此成为傀儡,司马懿任丞相独揽大权。251年王凌起兵反司马氏失败,曹魏皇帝彻底沦为傀儡。
“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 ——《资治通鉴》
范至建议曹爽兄弟挟持天子前往许昌,并调动各地兵马来支援自己,以图自保。但曹爽犹豫不决,迟迟没有作出决定。
总结
高平陵之变后曹魏从此名存实亡,司马氏三代相继专权,最终在265年由司马炎篡魏建晋。门阀政治由此确立,士族阶层成为政权核心,影响延续至东晋南北朝。 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洛水之誓"的背信弃义,开创了魏晋权臣篡位的先例,后世"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即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