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208年:三国鼎立格局的奠基之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水战。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发生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 曹操率20余万大军南征,企图一举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约5万,在周瑜、诸葛亮指挥下,利用火攻大破曹军于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 此战直接造成了后期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是三国时期最为关键的转折性战役。 战前,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基本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当荆州牧刘表病逝,其子刘琮投降曹操,使得曹操收编了荆州水军,号称"八十万"大军(实际约20余万),战略目标直指江东孙权与刘备。
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之战中惨败,仅率数十骑逃至夏口(今武汉)。在此危急关头,诸葛亮出使江东,以"舌战群儒"之辩才,向孙权分析曹操"远来疲敝"、"不习水战"等弱点。 周瑜力陈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鲁肃则强调"江东基业,不可拱手让人",最终促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合刘备。 战役爆发于208年冬季,两军在赤壁对峙。曹军主力驻扎乌林(今湖北洪湖),水军由荆州降将蔡瑁、张允统领,但二人与曹操部将不和,指挥系统混乱。 曹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存在致命弱点,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为解决此问题,曹操采纳庞统建议,将战船首尾相连,形成"连环船",却为后来的火攻埋下隐患。同时军中爆发瘟疫(可能是血吸虫病)。 孙刘联军则采取了周瑜部将黄盖提出的诈降火攻计策。
"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三国志·周瑜传》
"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三国志·周瑜传》
战前,周瑜派甘宁率精锐水军袭扰曹军,在赤壁附近小胜,以提振联军士气。 决战时刻,黄盖以"老将不堪重用"为由,向曹操表示愿意归降,曹操轻信其言。于是率数十艘艨艟(蒙冲斗舰)载满易燃物冲向曹营。 此时东南风起(《三国演义》中"借东风"为艺术加工),火船成功引燃曹军舰队。火势迅速蔓延至岸上营寨,曹军死伤过半。 周瑜率主力水军趁势进攻,曹操陆营大乱,被迫烧毁剩余物资,仓皇北撤。 曹操被迫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撤退,时值隆冬,道路泥泞难行,加之军中疫病蔓延,死伤惨重。 刘备军虽设伏于华容道,但因曹操改道而行,未能及时拦截。后世《三国演义》中关羽"义释曹操"的情节为艺术虚构,史无记载。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资治通鉴》
此役曹军伤亡过半,精锐水军损失殆尽,荆州水军全军覆没。联军缴获大量军械物资,包括战船、兵器、粮草等,为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 曹操败退后,留下曹仁、徐晃等将领镇守江陵,自己则率主力返回许都,重新整顿军备,以图东山再起。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三国志·吴主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