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尾续貂:唐代官场的权力乱象

斜封官的兴起

景龙年间(唐中宗年号),朝廷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靠"斜封"得官的人多达二百人。这些原本从事屠夫、商贩等低贱职业的平民,如今却摇身一变,登上了朝廷高位。 这种不经过正常选拔程序,而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得官职的现象,在当时被称为"斜封官"。

宋璟与毕构的改革尝试

到了景云年间(唐睿宗登基),朝廷中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这种乱象的危害。尚书宋璟和御史大夫毕构挺身而出,上奏请求停止任用斜封出身的人为官。 他们的建议得到了睿宗的支持,一时间,这些斜封官似乎要被清理出朝廷。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

阴间的"干预"

后来宋璟和毕构相继离任。某天,他们遇到了一个名叫彭卿的"鬼人"(通灵者或伪托之人)。这个神秘人物声称,他接受了斜封出身官员的贿赂,向"孝和皇帝"(可能指的是死去的唐中宗)禀告了此事。 更令人震惊的是,孝和皇帝在阴间愤怒地说:"我当初任命他们做官,凭什么你们把他们罢免?" 于是,这些斜封出身的官员又都被恢复了原职。这个荒诞的故事,或许反映了当时官场中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

“璟、构出,后见鬼人彭卿受斜封人贿赂,奏云见孝和,怒曰:‘我与人官,何因夺却。’ ——《朝野佥载》

狗尾续貂

武周时期的进一步恶化

到了武周(武则天所建"伪周")改朝换代之际,情况变得更加混乱。十道使者在全国搜罗残存的明经、进士考生,甚至乡村里教蒙童的"博士"也被提拔上来。这些人都未经过考试或实质考核,却被授予高位。 这种做法不仅玷污了士人的名节,也迎合了愚民的心理。庸才得官,反而自以为光荣;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官,却感到羞耻。

历史的重演:西晋赵王伦之乱

这种乱象并非唐代独有。就像西晋时赵王伦篡位之时,天下所有孝廉、秀才、茂才等科目都不再经过选拔考核,全部一律授官。市井的屠夫酒贩、逃亡的罪犯也都被封为侯爵,几乎封光了。 太府的铜都不够铸印,甚至出现了"白板侯"(意为连官印都没有的空名爵位)。

朝会的荒诞景象

朝会之时,穿貂裘的官员占了一半以上,因此当时民间讥讽说:"貂皮不够用,就用狗尾巴续上。"这个典故后来演变成了"狗尾续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现象。

“朝会之服,貂者大半,故谣云“貂不足,狗尾续”。’ ——《朝野佥载》

深层的社会危机

小人因而走上高位,君子反而以为耻。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唐中宗、武则天到睿宗时期,权力纷争与社会动荡中,封官赐爵之乱象。贿赂成风、庸才得志、人才无用,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朝政败坏与价值错乱的危机。 这种官场乱象,不仅影响了朝廷的治理能力,更动摇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当权力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当才能不再是选拔的标准,整个社会的根基就会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