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之战(前230年—前221年)
秦灭六国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国在短短十年内(前230—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五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
背景
秦国崛起
秦国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前356年—前338年),通过确立军功爵制和奖励耕战政策,使秦国国力迅速增强。 其次是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秦国采取"连横"策略,与远国(如齐国)结盟,集中力量打击近邻(如韩、魏、赵),通过外交手段瓦解六国合纵,为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秦国的地理优势巨大,关中易守难攻,而巴蜀又提供充足粮草,使秦国具备长期战争的基础。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在秦国担任丞相十年,秦国百姓非常高兴,路上无人拾取他人遗失的东西(即路不拾遗),山中也没有盗贼;家家户户物资充足,人民富足。百姓在国家战争中英勇奋战,在私人争斗中却表现胆怯;各地乡村安定、治理良好。
《战国策·秦策三》载:"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
大王不如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远方的国家交好,而攻打近邻。每得到一寸土地,就是王的一寸,每得到一尺,就是王的一尺。现在却放弃这个策略,反而去攻打远方的国家,这不是很荒谬吗?
六国衰弱
虽然六国多次联合抗秦(如信陵君、春申君合纵),但内部矛盾重重,难以持久。其次六国中除楚国外其余五国经济和军事远远落后与秦国,且改革不彻底。六国的人才在战国时期也严重流失,六国人才(如李斯、尉缭、韩非)纷纷投奔秦国,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统治能力。
《史记·李斯列传》载:"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李斯于是跟随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成之后,他判断楚王才干不足,不值得为其效力,而其余六国皆衰弱,没有可以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他决意西入秦国发展。

灭六国时间线及战役
顺序 | 国家 | 灭国时间 | 主要将领 | 关键战役 | 灭国方式 |
---|---|---|---|---|---|
1 | 韩国 | 前230年 | 内史腾 | 攻占新郑 | 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 |
2 | 赵国 | 前228年 | 王翦、杨端和 | 井陉之战、邯郸之战 | 赵王迁被俘,公子嘉逃代地(前222年彻底灭赵) |
3 | 魏国 | 前225年 | 王贲 | 水灌大梁 | 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
4 | 楚国 | 前223年 | 王翦(60万大军) | 蕲南之战 | 楚王负刍被俘,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
5 | 燕国 | 前222年 | 王贲 | 辽东之战 | 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 |
6 | 齐国 | 前221年 | 王贲 | 不战而降 | 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 |
灭韩(前230年)
韩国是六国中最弱的国家,地处秦国东进要冲。秦将内史腾率军攻韩,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韩国贵族张良(后为汉初三杰之一)流亡,策划刺杀秦始皇(博浪沙刺秦)。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的内史腾(官名“内史”,人名“腾”)出兵攻打韩国,俘获了韩国国君韩王安,将韩国全部领土并入秦国,并在其原有土地上设立郡县,命名为“颍川郡”。
灭赵(前229—前228年)
赵国军事实力较强,名将李牧曾多次击败秦军。秦军在井陉之战受阻,后通过反间计使李牧被杀,王翦攻破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公子嘉北逃代地,前222年被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闲 ...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赵王迁在位第七年(公元前228年),秦国派大将王翦攻打赵国。赵国派名将李牧和司马尚抵御秦军。秦人多次贿赂赵王宠臣郭开,离间赵王与李牧、司马尚的关系。赵王最终听信谗言,认为李牧、司马尚图谋不轨,于是杀了李牧,罢免了司马尚。 三个月后,王翦乘赵国失去名将、军心动摇之机,发动猛攻,大破赵军,斩杀赵葱,并且俘虏了赵王迁和大将颜聚,赵国至此灭亡。
灭魏(前225年)
魏国曾是战国初期霸主,但后期衰落。王贲引黄河水灌大梁城,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打魏国。他引水渠将黄河水灌入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墙因此崩塌。魏王无力再战,请求投降。秦国于是完全占领魏地。
灭楚(前225—前223年)
楚国疆域最大,人口众多,但统治松散。李信率20万军攻楚失利,王翦率60万大军,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最终歼灭楚军主力,楚王负刍被俘,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史记·王剪列传》载:“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楚国(又称“荆”)多次出战挑战,而秦军坚守不应战。楚军以为秦军畏战,便向东撤退。秦将王翦趁机出兵追击,派出勇士发动猛攻,大败楚军。 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以南),斩杀了楚国大将项燕。楚军因主将战死,军心涣散,遂大败逃走。秦军乘胜追击,陆续攻下楚地各城邑,基本完成楚国灭亡。
灭燕(前227—前222年)
燕国国力弱小,曾派荆轲刺秦。秦军攻灭燕国残余势力,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燕太子丹策划荆轲刺秦失败后,秦军大举进攻,燕王喜逃往辽东,最终被王贲俘虏。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当荆轲呈上地图时,图穷而匕首显露,他抓住秦王的袖子,用匕首刺向秦王,但秦王惊慌,挣脱而起,袖子被扯断,秦王逃脱,荆轲最终被秦王卫士杀死。
灭齐(前221年)
齐国经济富裕,但长期"事秦谨",未援助他国。王贲从燕地南下攻齐,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齐国丞相后胜被秦收买,劝说齐王建不修战备,最终导致齐国不战而降。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遂灭齐为郡。"
秦王政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军进攻齐国。齐王听从宰相后胜的建议,没有出战,直接率兵投降秦国。秦军俘虏齐王建,将他迁往共地(今河南辉县),齐国灭亡,秦在其地设立郡县,正式统一天下。
总结
秦灭六国之战的成功,源于其先进的制度体系、高超的战略智慧以及六国之间的不团结。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塑造了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政治格局。 秦灭六国不仅是单纯的军事征服,更是政治、外交、间谍战的综合运用,展现了秦国高超的战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