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概况
东周是中国周朝的后半段,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尽管名义上仍尊周王朝,但实际上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剧烈转型,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 ——《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开始,春秋时期由此起。 这一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势力崛起,"礼乐崩坏",霸主逐鹿。 其中,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公退避十九年后重返称霸,使中原大国晋国兴盛。 楚庄王则带领南方楚国崛起,"问鼎中原",挑战中原旧势力格局。 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的吴越争霸中,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实现越国复兴。 这一时期还发生了晋楚城濮之战等重要战役, 同时伴随着礼崩乐坏与贵族内斗,世卿世禄制开始松动,新兴士族逐渐崛起。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强国并立的局面,战国时期由此而起。 这一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 封建制度向郡县制过渡, 同时伴随着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兵家等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思想文化高峰。 在这期间各国纷纷推行变法图强, 魏国在李悝变法下推行法经; 楚国依靠吴起变法整顿军政; 齐国则因稷下学宫兴盛而文化繁荣;赵国通过胡服骑射实现军事改革; 而秦国则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也是战国期间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面对秦国的强势,东方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不得不寻求生存之道。以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提出"合纵"策略,"从(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主张六国南北结盟共同抗秦; 而以张仪为代表的秦国谋士则推行"连横"之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不如事秦' ——《战国策·魏策》,通过分化瓦解六国联盟。 最终,秦国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间统一六国,终结了东周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庄子·天下篇》
东周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 政治上,郡县制开始形成雏形;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获得长足发展;军事上,骑兵战术兴起,战争规模达到空前水平;思想上,为中国传统思想奠定了基础;文化上,文字趋于统一,诗歌和散文创作繁荣。 虽然传统史观常将东周视为"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乱世,但正是在这种动荡中,中国社会完成了由宗法贵族制向法制中央集权国家的转型,为大一统王朝(秦汉)准备了几乎所有必要的制度要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李白《古风·亲王扫六合》

东周历史年表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56年)
东周重要制度与文化
法律制度
春秋时期的法律变革(前770—前476年)
西周时期"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法律由贵族秘密掌握。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开始将法律条文公开化。 郑国"铸刑书"(前536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晋国"铸刑鼎"(前513年)进一步推动法律公开化。 刑罚体系仍以"五刑"(墨、劓、刖、宫、大辟)为主,但开始出现赎刑(以金赎罪),司法审判虽仍由贵族掌控,但诉讼程序逐渐规范化。
"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战国时期的法治改革(前475—前256年)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建立系统法律制度。魏国李悝制定《法经》, 分六篇包括盗法(惩治盗窃,贼法(惩治杀伤),囚法(断狱审判),捕法(抓捕罪犯)杂法(惩治其他犯罪)具法(量刑标准),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法典; 秦国商鞅"改法为律",推行连坐法和军功爵制;楚国吴起废除世卿世禄,强化中央集权; 韩国申不害以"术"治国。司法制度也发生重大变化,秦国设"廷尉",楚国设"司败",出现专职法官,建立完善的审判程序和监狱制度,各国设"圜土"(监狱),秦国称"囹圄"。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史记·商君列传》
东周法律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东周法律制度实现了从"礼治"到"法治"的转变,从西周时期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变成了战国时期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同时成文法取代习惯法,法律公开化削弱了贵族司法特权。 战国时期刑罚加重,出现车裂、腰斩等酷刑。这些变革奠定了中华法系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使法家思想成为重要的治国理论,为秦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依据。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有度》
经济制度
土地制度变革
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普及和私田开垦增加,井田制开始瓦解。鲁国"初税亩"(前594年)按亩征税,承认私田合法; 楚国"量入修赋"按产量征税;郑国"作丘赋"改革军赋制度。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前359年)和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推动土地私有化,地主-佃农制出现,土地买卖开始合法化。
"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
农业生产革命
战国时期铁农具普及,牛耕推广,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前256年)、郑国渠(前246年)兴建。耕作技术革新,出现代田法和施肥技术。这些进步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手工业发展
"工商食官"制解体,私营手工业兴起。冶铁(宛、邯郸)、制盐(齐国)、漆器(楚国)等行业发展迅速。技术进步显著,冶铁出现生铁柔化技术,青铜采用失蜡法精密铸造,纺织业发明提花机。
商业繁荣
各国发行特色货币:齐国刀币、楚国蚁鼻钱、三晋布币、秦国圜钱。商业都会兴起,临淄、邯郸、陶(今山东定陶)成为重要商业中心。范蠡、白圭、吕不韦等著名商人出现,商业理论开始形成。
经济制度特点与影响
土地私有化是根本性变革,促进地域专业化发展。货币统一趋势显现,政府干预加强,盐铁官营雏形出现。这些变革奠定了封建经济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推动经济思想发展。
科技与文化
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中,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思想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核心范式。
科技突破
冶金技术取得革命性进展:春秋晚期掌握生铁冶炼技术(江苏六合程桥铁丸,前6世纪),战国时期发明生铁柔化技术(河南洛阳铁锛)。青铜工艺也达到顶峰,出现失蜡法精密铸造(湖北随州曾侯乙尊盘)和错金银工艺(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器物)。
农业与水利工程蓬勃发展:铁农具普及,牛耕推广,大型水利工程如楚国芍陂(前6世纪)、魏国漳水十二渠、秦国都江堰(前256年)相继兴建。天文历算方面,甘德、石申测定120颗恒星坐标,发现木卫三,确立二十四节气体系,秦国《颛顼历》精确计算年长365.25日。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 ——《周礼·大司徒》
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形成多元思想格局:儒家(孔子、孟子)主张仁政礼治,道家(老子、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墨子)倡导兼爱非攻,法家(韩非、商鞅)推行法治,兵家(孙武、孙膑)研究兵法谋略。 文学艺术成就斐然,《诗经》整理成书,屈原开创楚辞,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诸子散文《孟子》《庄子》各具特色,音乐方面曾侯乙编钟(65件)和《乐记》系统音乐理论影响深远。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制度文化与社会生活
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孔子首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中心,教学内容包括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诸子学说。 文字从金文发展到大篆(石鼓文),各国文字异形(秦统一前"六国文字")。城市发展迅速,临淄人口超30万,邯郸成为冶铁商业中心,郢都代表楚文化特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推动服饰变革,丝织品工艺达到新高度。
历史影响
东周科技文化的爆发式发展,既源于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也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 铁器革命推动农业社会转型,都江堰等工程体现系统思维,儒家成为主流思想,楚辞开创浪漫主义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