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

概况

吴越争霸发生于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473年(断续持续约40年),主要战场在长江下游地区(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这场战争的主角包括吴王阖闾、夫差,越王允常、勾践,以及辅臣伍子胥、范蠡、文种等。 春秋末年,中原诸侯争霸趋于疲软,东方新兴势力——江南吴、越两国迅速崛起,展开数十年激烈争霸。 吴越两国皆属"东夷"或"百越"文化圈,语言习俗异于中原。战争不仅是领土争夺,也是文化认同与统治合法性的角逐。

吴越两国分别位于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吴国以姑苏(今苏州)为都,越国以会稽(今绍兴)为都。 吴国为姬姓,在晋国"联吴制楚"战略扶持下,于前584年得到巫臣传授车战技术,后经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孙武进行改革,国力大增,在前506年攻破楚国郢都,前494年大败越国于夫椒,达到鼎盛。 越国为姒姓,在楚国"联越制吴"战略支持下崛起,其特殊的水战优势与"断发文身"的独特文化,为后来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前496年,吴王阖闾伐越,在槜李之战中,越军以"死士自刎"的战术扰乱吴军阵型,致使阖闾中箭身亡。 其子夫差继位后,为报父仇,每日命人在庭中质问:"尔忘越王之杀尔父乎?"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军,勾践率残部退守会稽山,被迫求和入吴为奴。 伍子胥曾谏阻夫差:"今不灭越,后必悔之",但未被采纳。此后,勾践卧薪尝胆,在文种"灭吴九术"的指导下进行内政改革,同时由范蠡发展经济(重农抑商、练兵制器),促进"商贾往来,货币流通"。 在外交上,勾践一方面贿赂吴太宰伯嚭,另一方面助吴北伐齐国以消耗其国力,为最终复仇做准备。

"越王念复吴雠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 ——《吴越春秋》
越王勾践自会稽败于夫差之后,心中铭记国耻,誓雪吴仇,非一朝一夕之念。自归国以后,便苦身劳心,不敢懈怠,昼夜不息地筹划复国之策。 他以蓼草攻其味以清神,使眼不能久闭;又以寒水浸脚,不敢久眠,激其志气。严冬之时抱冰取冷,盛夏之日握火自熬,身受苦楚而不言。 更于门户之上悬一苦胆,出入皆尝,以警其心志,令仇恨不忘、耻辱常存。此一片愁心苦志,尽显其复国之志坚如铁石。
"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在前482年至前473年间,越国展开了对吴国的反攻。 前478年,越军在笠泽之战中采用水陆夹击战术,一举击溃吴军主力。随后,越军于前475年开始围困吴国都城姑苏,通过切断粮道的方式,持续围城达三年之久。 最终在前473年,吴王夫差在绝望中自尽,吴国全境尽归越国所有,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吴越争霸至此画上句点。

这场战争标志着南方"蛮夷"势力彻底融入中原秩序,推动了江南地区的政治整合,为后世江浙地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原诸侯的衰弱,东南沿海势力崛起,春秋争霸格局进一步碎片化,吴越争霸成为战国时期"区域性争霸"的前奏。 在政治文化层面,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和范蠡的"文武并施"策略,为后世留下了权谋与复仇的经典案例。 更重要的是,吴越两国通过"强军富国"的新政崛起,预示着战国时代"中央集权与富国强兵"体制的滥觞,标志着贵族会盟霸权逐步让位于君主集权的历史转型。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作者 Siyuwj, BY-SA 4.0,原图链接

总结

吴越战争是春秋末期南方地缘政治与民族融合的重要节点。一在成败荣辱背后,折射出晚春秋秩序解体与战国新秩序萌芽的交替震荡。

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