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条之战
夏朝灭亡、商朝建立的关键转折点,中国历史上首次有明确记载的"改朝换代"战争。
概述

夏朝末年,统治者夏桀(本名履癸)暴虐无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商汤在伊尹辅佐下,先后征服葛、顾、昆吾等夏朝的附属小国,剪除夏桀外围势力。兵锋所至,诸侯归附。 随后,商军自陑(今河南嵩山附近)发兵,向西北进军,直逼夏军主力所在的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附近)。 临战前,汤在军前誓师,作《汤誓》,昭告军众此次出征非为私利,而是奉天命讨伐有罪之夏。
夏桀仓促应战,仓集兵力于鸣条迎敌。然其治政残暴、失尽民心,军中士气低落,兵将离心。战斗打响后,夏军迅速败退,商军乘势追击,大破之。 桀兵败逃亡,南走至“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带),被迫退位,后被流放而死,桀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我后悔当初在夏台没有杀了商汤,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 鸣条一战,夏桀彻底失去政权,夏朝亡。商汤践天子位,代夏而立,建立商朝。
此战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王朝更替战争,标志着“天命转移”政治观念的形成,并为后世“汤武革命”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迺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 ——《史记·夏本纪》
到了夏桀的时代,自孔甲以来,许多诸侯已经背叛夏朝。桀不讲求德政,滥用武力,严重压迫百姓,老百姓已经无法忍受。他召见商部落的首领汤,并将他囚禁在夏台,但后来又释放了他。
“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於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史记·夏本纪》
总结
鸣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改朝换代”战争,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得民心者得天下"理念,为后世改朝换代提供了历史范例,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