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治理传说

概况

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的大禹治水雕像
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的大禹治水雕像王尚年 摄, 原图链接
《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距今4000多年),中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 当时北方主要河流(黄河、淮河等)水量不稳定,气候偏暖湿,降水偏多,加上地势复杂,导 致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频繁发生洪水泛滥,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和居民生存。 在部落联盟制的社会形态下,尧、舜等部落联盟领袖亟需有效治理水患,以巩固统治、维系社会秩序和生产发展。

尧帝在位时期,面对肆虐的洪水,任命鲧(禹的父亲)负责治水工程。鲧采用了"堵"的治水策略, 即通过修筑堤坝、围堰等方式来阻挡和围堵洪水。然而,这种单一的堵截方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患问题。 经过九年的努力,不仅未能控制住洪水,反而因为堤坝溃决导致水患更加严重,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最终,鲧因治水失败而被处死(一说为自杀),治水的重任随后转交给了他的儿子禹。

禹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一改"堵"为"疏"的策略,采用"疏导分流"的方法让水流归道入海。 他通过开凿沟渠引导洪水入江河湖海,疏通黄河下游九条支流以分散洪水压力,并按照地域划分为"九州"以明确各地水系治理任务。 传说在十三年治水期间,禹三次路过家门都未曾探望家人。

大禹治水工程主要集中在四个关键区域:首先是对黄河中下游进行大规模疏浚,疏通河道、加固堤岸; 其次治理淮河和泗水流域,解决江淮平原水患;第三是整治太湖流域,改善江南水网; 最后对长江中下游进行引流疏导,确保洪水顺利入海。这些工程相互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治水体系。

历经十三年,大禹完成了中国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流域治理,洪水得以控制,农业生产和部落迁徙趋于安定,社会秩序恢复。

《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地图显示传说中的洪水和中国古代九州
作者 SY,CC BY-SA 4.0,原图链接

历史意义

  • 奠定夏朝建立基础:治水成功增强了禹的威望,为后来取代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立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奠定基础。
  • 促进农业和文明发展:洪水治理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恢复并扩大,促进了聚落形成和社会复杂化。
  • 首次"区域划分"思想:禹"划分九州"思想影响后世地理认知和行政区划,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性地域划分。
  • "公而忘私"的道德典范:其"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历代儒家推崇为大公无私的典范,强化了士人阶层的责任伦理观念。

总结

大禹治水不仅是一个自然灾难治理的神话,更是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叙事的核心结构。 从神话走向制度,从技术走向权力,它既是中华文明的"理想开端",也同时是"王权政治"开始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