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戎之乱
概况
犬戎之乱是西周晚期爆发的重大军事危机,直接导致西周王朝灭亡。 这场由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的历史事件,标志着西周统治的终结和平王东迁的开始,史称"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即源于此。
西周末期,王权衰微已成定局。分封制名存实亡,诸侯坐大不听王命;宗法制裂解,宗室亲属争权,贵族利益分化严重; 经济凋敝,赋役制崩溃,财政枯竭;边疆威胁加剧,戎狄民族崛起,犬戎在西北甘肃、陕北一带活动频繁。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周幽王(姬宫涅)在位期间,政治昏庸更使局势雪上加霜。他在位期间宠幸褒姒,废黜太子宜臼(申后之子),改立宠姬子伯服,引发宗室与诸侯强烈不满。 更甚者,幽王滥用烽火戏诸侯,使诸侯对王室军事号召彻底失去信任。其中,申侯(申国国君,太子宜臼外祖父)对幽王废太子一事强烈不满,最终联络犬戎发动叛乱。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史记·周本纪》
褒姒入宫之后,性情冷淡,从不轻易欢笑。周幽王极为宠爱,苦思博其一笑。为此,他下令修筑烽燧与大鼓,本是用于防御外敌入侵之用。 某日,幽王突然举烽火,大鼓齐鸣,诸侯闻警,悉数领兵驰援。然至镐京,却无敌踪,只见朝廷安然如旧。 褒姒见诸侯仓皇而至,满朝失措,终于忍俊不禁,露出笑容。幽王大喜,遂屡次点燃烽火,以博美人欢心。 如此反复,诸侯皆知其诈,逐渐不再响应。
申侯联合犬戎部族从西北入侵镐京。由于周幽王长期戏弄诸侯,使得多数诸侯拒绝发兵救援,加之周都防御薄弱,犬戎军队长驱直入。 犬戎攻破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后,大肆掠夺,周幽王在骊山(今陕西临潼)被杀,王宫、宗庙、金库被洗劫一空,西周王朝就此灭亡。 随后,部分宗室与诸侯在申侯主导下,迎立太子宜臼(周平王),并将周王室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由此拉开了春秋时代的序幕。
"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王骊山,下戏水,虏褒姒,并杀郑桓公,尽取周赂而去" ——《史记·周本纪》
周幽王在位时,为博褒姒一笑,屡次点燃烽火戏诸侯,致使诸侯再无信心响应王命。 及至戎狄入侵之际,幽王复举烽火征兵,然诸侯皆以为又是戏弄,竟无一人前来救援。 戎王乘虚而入,攻破镐京,杀死幽王于骊山之下。其后又追至戏水,掳走褒姒,并将郑桓公杀死。 戎人洗劫周王室财物,尽取赂物而去,此为西周之亡。
总结
犬戎之乱是内政腐败、外患加剧与制度溃败三重因素交织导致的综合性王朝崩溃事件,不仅标志着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治理模式的彻底破产,更催生了中国历史上首次诸侯争霸、中央虚弱的长期分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