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十五年:史记《赵氏孤儿》背后的复仇

卿族倾覆

公元前597年,晋国权臣屠岸贾以"赵盾弑君"的旧案为由,率诸将围攻赵氏宅邸。一夜之间,位列六卿的赵氏家族几乎被屠戮殆尽,史称"下宫之难"。 唯一幸免的是赵朔之妻庄姬(晋成公之女),当时怀有身孕逃入宫中。

忠仆救主

赵朔门客公孙杵臼与友人程婴密谋救孤。当庄姬生下男婴(赵武)后,程婴将婴儿藏于药箱带出宫门。屠岸贾闻讯搜查,程婴与公孙杵臼演出一场生死双簧: 公孙杵臼抱他人婴儿躲入深山,程婴"告密"引屠岸贾杀公孙杵臼与假孤儿,真孤儿被程婴藏匿深山十五年。 程婴辞官携孤儿隐居盂县藏山,每日教其文武之道。期间晋景公患病占卜,卦象显示"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大臣韩厥趁机进言恢复赵氏祭祀,暗藏十五年的赵武终于重见天日。

《史记》载:"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公孙杵臼与程婴

血债血偿

公元前573年,赵武联合韩厥率军攻杀屠岸贾全族。赵武长大成人、恢复赵氏地位后,程婴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准备自尽以告慰死去的赵宣孟和公孙杵臼。 程婴对赵武说,自己当年没有选择殉难,是因为要保全赵氏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成人、重振家族,自己也该去向先人交代了。 赵武痛哭流涕,苦苦挽留,表示愿意用一生报答程婴,不忍心让他离去。程婴却坚持认为,正因为自己完成了大事,才要以死明志,否则就辜负了所有人的牺牲。 最终,程婴自杀殉义。赵武为他服丧三年,赐以祭邑,并世世代代祭祀他,表达对程婴的感激和敬仰。

《史记》:"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 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 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 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程婴自杀

历史余音

赵氏孤儿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忠义精神,程婴和公孙杵臼的牺牲,以及赵武的复仇,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感人的忠义传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