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的荣耀:豫让三刺赵襄子
历史背景
春秋末期,晋国正处于分裂的边缘。智伯瑶作为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一度掌控着晋国的朝政。然而,他的专横跋扈最终激起了其他大夫的反抗。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联合韩康子、魏桓子,在晋阳之战中彻底击败了智伯瑶,并将其杀死。 智伯瑶的死,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埋下了一个复仇的种子。
知遇之恩与复仇誓言
智伯瑶的门客中,有一位名叫豫让的人, 豫让原本是范氏和中行氏的门客,但在这两个家族被智伯瑶消灭后,他投奔了智伯瑶。 智伯瑶对豫让十分器重,以国士之礼相待。这种知遇之恩,在豫让心中种下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当智伯瑶被赵襄子等人杀死后,豫让悲痛欲绝。他立下了著名的誓言:"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第一次刺杀:漆身吞炭
于是豫让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他首先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伪装成一个受过刑罚的人,混入了赵襄子的府邸,在厕所里等待机会。 然而,命运弄人。当赵襄子去厕所时,突然感到心中不安,仿佛有什么危险在等待着他。这种直觉让他立即下令搜查,最终发现了躲在厕所里的豫让。 面对赵襄子的质问,豫让毫不隐瞒,直言道:"欲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被豫让的勇气和忠诚所感动。他认为豫让是一个真正的义士,于是下令释放了他。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史记·刺客列传》
第二次刺杀:更极端的改变
第一次刺杀失败后,豫让并没有放弃。他决心让自己彻底变得面目全非,以便再次接近赵襄子。 他"漆身为癞",用漆涂满全身,让皮肤溃烂,看起来像得了严重的皮肤病;又"吞炭为哑",将烧红的木炭吞下,烧坏喉咙,使自己变成哑巴。如此极端的改变,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他来。 豫让乔装后,混迹于赵襄子的出行队伍之中,准备伺机下手。这一次,他藏身于赵襄子必经之路的桥下,手持利刃,等待时机。不料赵襄子的随从警觉,提前发现了他,将他抓获。 面对赵襄子的审问,豫让依然坦然承认自己的身份和目的。赵襄子感叹他的忠义,但因其再犯,这次没有再赦免他,而是将他投入监牢。 豫让在狱中依然不改初衷,誓要用自己的方式报答智伯瑶的知遇之恩。猴豫让的故友在街上认出了他,感叹道:"其志不可夺,其人不贤也!"
第三次对决:衣袍三斩
经过前两次的失败,豫让知道直接刺杀赵襄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在赵襄子必经的一座桥上埋伏。 当赵襄子的马车经过这座桥时,马匹突然受惊,赵襄子立即意识到有埋伏。他派人搜查,再次发现了豫让。 这一次,豫让向赵襄子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请求。他说:“我听说明君不会阻止别人成就美名,忠臣也应该有死得其所的名声。上次您已经宽恕了我,天下人都称赞您的仁德。 今天我理应被处死,但我有一个心愿:请您把您的衣服给我,让我用剑刺一下。这样我就算是为智伯报了仇,即使死也没有遗憾了。” 赵襄子被豫让的忠诚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他脱下自己的衣服,让豫让用剑击打。豫让"三跃而击之",完成了他的复仇仪式。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史记·刺客列传》
悲壮的结局
完成复仇仪式后,豫让自刎而死。在临死前,他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豫让的死,不仅是一个刺客的结局,更是一个士人精神的体现。 豫让的故事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被详细记载,成为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刺客故事之一。他的行为虽然极端,但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精神和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