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复仇之路

忠臣灭门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谗臣费无忌的谗言,强占太子建的未婚妻(秦女),并囚禁了太傅伍奢。 为了斩草除根,楚平王又诱杀了伍奢的长子伍尚,次子伍员(子胥)被迫逃亡。 楚平王悬赏"粟五万石,爵执珪"来追捕伍子胥,但这位忠臣之子已经踏上了漫长的复仇之路。

昭关白发

伍子胥逃出昭关后,心知楚军追兵随时可能赶到,只能一路疾行。眼前却被滔滔大江阻断了去路,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江上恰好有位老渔夫撑船而来,愿意帮他渡江。 安全抵达对岸后,伍子胥感激不已,取下随身佩剑,想赠予老渔夫以表谢意。这把剑原本是楚王赐给他祖父的,价值一百金。 没想到老渔夫婉拒道:“楚王悬赏重金捉拿你,还许诺高官厚禄。我既不贪图这些,又怎会收你的宝剑呢?” 伍子胥在逃亡途中生病,不得不中途停留,靠乞讨为生。最终到达吴国后,伍子胥结识了刺客专诸,并通过公子光(后吴王阖闾)的门路,帮助其刺杀吴王僚夺位。

《史记》载:"伍子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伍子胥过昭关

鞭尸三百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领吴国军队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终于为父兄报了仇。他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把楚平王的尸体拖出来,狠狠地抽打了三百鞭,这才解了心头之恨。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载了伍子胥的心声:“我已经年老路远,但我宁愿做一些违背常理的事!” 这句话表达了伍子胥内心的矛盾和坚定——他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合常理,但为了给家人报仇,他什么都愿意去做。

浮尸鸱夷

晚年,吴国太宰(高官)嚭(音“痞”)因和伍子胥有仇怨像吴王进谗言说:“伍子胥这个人刚愎暴躁,薄情寡恩,多疑善妒。他心怀怨望,恐怕将来会酿成大祸。 先前大王您准备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极力反对,说不可出兵,但您坚持出征,结果取得了大胜。他因自己的计策没有被采纳感到羞耻,便怀恨在心。 如今您又要再次征齐,他还是固执己见,强烈反对,还中伤诋毁执政之人。他内心只希望吴国这次出兵失败,好显得自己当初判断正确。 现在大王您亲自出征,动用了全国的精锐军力,而伍子胥因为谏言无效,便称病不随军。这种人不可不防,他要作乱是轻而易举的事。 我还偷偷派人观察过他。他此前出使齐国时,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这显然是为了给自己留退路。 身为人臣,在国内不得志,却在国外找靠山,自以为自己是先王重用的谋臣,如今不被信任,便心怀不满,终日愁眉苦脸、怨气冲天。臣请大王及早做出决断,不可放任不理。” 随后吴王便赐剑给伍子胥让其自刎。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到:“唉!小人谗言作乱,国王反而要杀我。我一直像对待父亲一样辅佐你。你还没当上国君时,其他公子都在争位,我拼死为你争取,差点丢了性命。 你当上国君后,还想把吴国分给我,我都不敢奢望。可现在你却听信小人之言,要杀掉我这个老臣。” 他又对身边的人说:“一定要在我墓上种一棵梓树,将来可以做器具;还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东门上,让我死后还能看着越国军队攻进来灭掉吴国。” 说完这些,伍子胥自杀了。吴王听说后非常愤怒,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扔进江里。吴国百姓很同情他,在江边为他建了祠堂,这座山也因此被叫做胥山。 这个预言在伍子胥死后仅九年就应验了,越国果然灭掉了吴国。伍子胥的悲剧性结局,为这个复仇故事画上了句号。

《史记》:"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示意图

历史余音

伍子胥的一生,从忠臣之子到复仇英雄, 再到悲剧性结局,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复杂关系。伍子胥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