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由宰相王安石主导的一场大规模改革运动,旨在解决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困局。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画像原图链接

北宋中期,朝廷财政危机日益深重,官员俸禄和军队开支占财政收入80%以上,加之每年向辽国和西夏支付巨额岁币(银绢合计约70万两),国库日益空虚。 军事上对西夏战争屡遭失败,如好水川之战等,禁军战斗力低下,边防压力巨大。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 1067年,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锐意求治,欲大有为于天下。 他赏识王安石的万言书,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正式开始了这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
利用天下的力量来生产天下的财富,收取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天下的费用,自古以来治理国家,从未以财富不足为公共的忧患,忧患在于治理财富没有正确的方法罢了。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经济、军事、教育三个层面全面推进改革。 在经济领域,推行青苗法,由政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抑制高利贷盘剥。募役法允许民户交钱免服徭役,改由政府雇人服役,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增加了国库收入。 市易法通过政府平价收购滞销货物来稳定市场物价,方田均税法则重新丈量土地,按实际田亩征税,有效打击了隐田逃税现象。

"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 ——《宋史》
陕西转运使李参因为辖区内驻军多而粮食储备不足,让百姓自己估算麦子谷物的盈余,先借给他们钱,等谷物成熟后归还官府,称为青苗钱。

在军事改革方面,推行保甲法,将农户按十户一保组织起来,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增强地方防御能力。 将兵法废除了原有的"更戍法",改由固定将领训练边防军,显著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同时设立军器监专门机构,改进兵器制造工艺,提升装备质量。

教育改革方面,废除科举考试中的诗赋取士,改为考核经义策论,旨在选拔实用人才。 在太学推行三舍法,将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按成绩逐级升迁,优秀者可直接授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qū)。" —— 《宋史·王安石传》
王安石性格倔强固执,遇事不容他人反对,自信自己的看法,一旦认定便坚持到底,不肯回头。 到了讨论变法时,朝廷中交相执意不可,王安石引用经义,提出自己的意见,辩论动辄数百言,众人不能使他屈服。

然而,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强烈反对。 司马光认为变法与民争利,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 苏轼则批评青苗法取息太重,导致民困;文彦博等保守派官僚也纷纷抵制。 变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弊端,地方官强行摊派青苗钱,加重了百姓负担; 同时,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触犯了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引发强烈不满。 1074年,华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保守派借机攻击变法"天怒人怨",神宗动摇,王安石首次罢相。 虽然1075年王安石再度为相,但变法大势已去。1085年神宗去世后,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 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现在介甫(王安石)执政,完全变更祖宗旧法……使得上自朝廷,下至田野,内起京师,外达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没有一人能够沿袭旧制而保持常态,纷纷扰扰,不得安宁,这难道是老子的志向吗?(崇尚无为而治)

总结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全面改革尝试,涵盖经济、军事、教育等多领域。 与庆历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直接触及土地、税收等核心问题,改革更加彻底。但同时王安石变法也直接导致北宋党争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