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1043-1045年)是宋仁宗时期由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官员推动的一场政治改革,旨在解决北宋中期积弊,强化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庆历新政背景

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时期(1043—1045年)由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主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旨在解决官僚腐败、财政危机和军事积弱等问题。虽然改革最终失败,但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
北宋中期,朝廷财政困难,庞大的军队(禁军达80万)使军费占财政收入70%以上,加之澶渊之盟后每年向辽国纳岁币,1042年又因对西夏战争失败而增加赔款,国库日益空虚。 同时北宋官僚体系腐败严重,科举取士过多,导致“冗官”问题严重,真宗时期官员仅1万人,到仁宗时已增至2万人,地方官员贪腐成风,行政效率低下。 军事上对西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皆败,同时面临辽国和西夏的南北威胁。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农民大量流亡,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后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因此开始推动政治改革。范仲淹曾长期担任地方官,亲眼目睹了吏治腐败的严重性,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又亲历了对西夏战争的失败。 宋仁宗初期对改革持犹豫态度,但1042年辽国趁宋夏战争之机施压,边境危机加剧,促使仁宗下定决心进行改革。 1043年,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同时任命富弼、韩琦等为枢密副使开始改革。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答手诏条陈十事》
主要内容
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围绕吏治、经济、军事三大方面展开。 在吏治改革方面,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改革官员考核制度,以政绩而非资历作为升迁标准; 抑侥幸,限制恩荫制度,减少冗官现象;精贡举,改革科举制度,重视策论而轻视诗赋,选拔实用人才; 择长官,严格选拔地方官员,并派遣按察使巡查地方; 覃恩信,确保朝廷的惠政和信义得到落实。在经济改革方面,推行均公田,规范官员职田分配,防止贪污腐败; 厚农桑,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发展; 减徭役,通过合并州县来减轻百姓负担。 在军事改革方面,提出修武备,计划恢复府兵制以增强地方防御能力,但最终未能实施; 重命令,统一政令发布,提高行政效率。 这些措施试图从制度层面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仲淹退而上十事,曰: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詔書畫一頒下。" ——《宋史》
改革失败
庆历新政的推出后即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以宰相吕夷简、夏竦为首的守旧派以"朋党"罪名攻击改革派,并利用"滕宗谅事件"进行打击。 滕宗谅时任泾州知州,因挪用公款犒赏将士被弹劾,范仲淹为其辩护,但保守派借此攻击改革派徇私舞弊,夏竦甚至伪造欧阳修《朋党论》手稿来诬陷改革派; 其次是改革措施过于激进,不仅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如恩荫制度和特权,部分措施如恢复府兵制也脱离实际。 宋仁宗随后产生动摇,1044年范仲淹因"朋党"争议自请出京,次年仁宗下诏废除新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改革派被贬,改革标志失败。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 ——欧阳修《朋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