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爆发于江南地区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持续近一年,波及东南六州五十二县,加速了北宋的衰亡。
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宋徽宗宣和年间)爆发于江南地区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是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变之一。 起义虽仅持续一年便被镇压,但加速了北宋的衰亡,并深刻暴露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
北宋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宋徽宗为修建皇家园林"艮岳",命朱勔在江南搜罗奇花异石,百姓被迫无偿运输,江南地区承担全国70%以上的赋税,加上官吏盘剥,民不聊生。 方腊利用摩尼教(明教)组织群众,宣扬"平等均富"思想,为起义奠定了组织基础。1120年,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因官府强征竹木漆税,方腊率众反抗,这成为起义的直接导火索。
"腊怨而未敢发,会花石纲之扰,遂因民不忍,阴取贫乏游手之徒,赈恤结纳之。 ... 遂部署其众千余人,以诛朱勔为名,见官吏公使人皆杀之。" ——《青溪寇轨》
方腊心怀怨恨但不敢发作,适逢花石纲的骚扰,于是趁着百姓无法忍受,暗中收留贫困游手好闲之人,赈济抚恤并结交他们。... 于是部署其部众千余人,以诛杀朱勔为名,见到官吏和公家使者都杀掉。
起义爆发后,方腊在睦州帮源洞聚众,自称"圣公",建元"永乐"。义军迅速扩张,攻占睦州、歙州、杭州等六州五十二县,众至百万。 他们焚烧官府,诛杀贪官,劫富济贫。宋徽宗急调原计划北伐辽国的15万禁军,由童贯统领南下镇压,同时宣布罢花石纲以缓和民愤。 1121年4月,方腊被俘,后押送汴京处死,余部坚持至8月被剿灭。
"贯至吴,见民困花石之扰,众言贼不亟平,坐此耳。贯即命其僚董耘作手诏,罢花石纲。" ——《续资治通鉴》
童贯到达吴地,看到百姓因花石纲的骚扰而困苦,众人说贼寇不能迅速平定,就是因为这个 原因。童贯立即命令他的僚属董耘起草手诏,罢除花石纲。
方腊起义利用摩尼教严密组织,设官吏、分等级;主要活动于江南地区,未波及北方;但缺乏明确政治纲领,未建立稳固政权。 这次起义虽然仅持续一年便被镇压,但消耗了北宋军力,导致1125年金兵南下时防御空虚,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起义深刻暴露了北宋末年土地兼并、赋税苛重的深层矛盾,明代小说《水浒传》中便将方腊塑造成宋江征讨的对象。
总结
方腊起义是北宋社会矛盾的总爆发,虽然失败,但加速了北宋的灭亡(起义后仅6年金兵南下)。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之一,方腊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反抗压迫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