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1005年)是北宋与辽国(契丹)在长期战争后签订的和约,确立了两国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局面。

澶渊之盟背景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契丹)在长期战争后于1005年签订的和约,结束了自宋太宗北伐以来的25年战争状态,确立宋辽之间长达120年的和平局面。 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后北伐失败,高梁河之战(今北京西直门外)宋军惨败,宋太宗中箭受伤,从此宋朝对辽转入战略防御。 986年,宋太宗再次大举伐辽,但曹彬、潘美等将领指挥失误,宋军大败,名将杨业(杨令公)战死,北宋彻底丧失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可能。 此后,辽圣宗与萧太后多次南侵,宋真宗时(1004年),辽军20万南下,攻陷定州、瀛洲,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谏下亲征,战局僵持。期间辽军先锋萧挞凛被宋军射杀,辽军士气受挫。 加之辽军孤军深入,后勤补给困难,粮草供应不足,军队疲惫不堪,辽国开始考虑与宋朝议和。

澶渊之盟示意图
澶渊之盟示意图作者 玖巧仔,CC BY-SA 4.0,原图链接

澶渊之盟内容(1005年)

澶渊之盟

宋景德二年(1005年)

第一条:兄弟之约

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两国君主以平等地位相称。

第二条:岁币条款

宋朝向辽国提供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增至银20万两、绢30万匹)。

第三条:边界划定

以白沟河为界,宋承认辽对幽云十六州的统治。

第四条:互市贸易

宋辽边境设立榷场,以通商贾,互市贸易,促进经济交流。

影响

澶渊之盟签订后百年间(1005-1122年)宋辽基本无大战,边境稳定,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宋朝财政状况有所改善,节省了巨额军费开支。 榷场贸易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辽国获得宋朝的丝绸、茶叶,宋朝获得辽国的马匹、皮毛。而宋朝因和平环境忽视军备,导致后来面对金国时战斗力不足。 1042年,辽国趁宋夏战争敲诈,辽兴宗以武力威胁,迫使宋仁宗增加岁币(银20万两、绢30万匹),史称"庆历增币"。 1120年,宋金签订海上之盟,北宋联金灭辽,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导致金国南下灭宋(靖康之变)。 1125年,辽国灭亡,金国崛起,辽天祚帝被俘,辽国残余势力建立西辽(哈剌契丹)。

"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语曰:「虽有敕旨,汝所许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 ——《宋史》
皇帝派遣曹利用到军中商议岁币,说:"百万以下都可以答应"。寇准召见曹利用说:"虽然有皇帝的旨意,但如果你答应超过三十万,我就杀了你"。曹利用果然以三十万达成协议而回。

总结

澶渊之盟是宋朝保守外交的典型,它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换取了长期和平,使北宋得以专注于内部发展,成就了"仁宗盛治"等繁荣时期。 然而,过度依赖"以财换和"的策略,也埋下了军事衰弱的隐患,最终在金国崛起时无力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