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用于占卜和记事的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直接演变为现代汉字。其发现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四大发现”之一,揭示了商朝的社会、宗教、科技全貌。

商朝国君武丁用于占卜神谕的龟腹甲
商朝国君武丁用于占卜神谕的龟腹甲作者 BabelStone,CC BY-SA 3.0, 原图链接

甲骨文的基本特征

发现与命名

发现时间:1899年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在"龙骨"药材上首次识别。

出土地点:主要集中于河南安阳殷墟(商晚期都城),另在郑州二里岗、山东大辛庄等地有少量发现。

命名依据:因载体(龟甲、兽骨)和内容(占卜)得名,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文字形态

造字法

类型比例例字现代对应字
象形约40%(日)、(月)日、月
指事约10%(上)、(下)上、下
会意约30%(休,人靠树休息)
形声约20%(河,水+可声)

书写特点

  • 竖排右书,线条瘦硬,方折笔居多
  • 一字多形(异体字普遍),如"车"有20余种写法

甲骨文的内容分类

占卜记录(90%以上)

完整卜辞结构

前辞(时间、贞人) → 命辞(问题) → 占辞(商王判断) → 验辞(结果验证)

典型卜辞

"癸卯卜,争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五日丁未,允有来艰自西。"(《合集》6057)

翻译:癸卯日占卜,贞人"争"问:未来十天有无灾祸?商王判断:有灾!五天后丁未日,西方果然传来警报。

非占卜记事(少量)

狩猎:"壬午王田于麦麓,获商兕。"(王在麦山狩猎,捕获一头犀牛)

贡纳:"雀入龟五百。"(雀国进贡五百只龟)

气象:"乙卯雹,十月。"(十月乙卯日下冰雹)

甲骨文的制作与使用流程

取材与处理

材料来源

  • 龟甲:主要来自南方进贡,现存龟甲多为亚洲大陆龟
  • 兽骨:以黄牛肩胛骨为主

加工处理

将材料削磨平整,在背面凿出菱形槽(称为"凿"和"钻")

占卜与刻辞

占卜过程

通过灼烧槽位,在正面形成"卜"形兆纹

文字刻写

使用青铜刀进行刻写,重要卜辞会涂以朱砂(红色)

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

证实商朝信史地位

通过甲骨文祭祀谱系与《史记·殷本纪》商王世系对照,吻合率超过80%,有力证实了商朝的历史真实性。

揭示商代社会全貌

  • 政治:记载商王与方国关系,如"伐羌"、"周侯"等
  • 经济:反映农业("受年")和贸易("贝")活动
  • 科技:记录历法("十三月")和医学("疾齿")发展

推动古文字学发展

目前已释读约1500字(总发现4500余字),剩余多为地名、人名。清晰展现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脉络。

甲骨文与现代汉字演变关系

阶段书体举例:“鱼”字演变
商代甲骨文𓆝 (形象鱼形)
周代金文魚 (细化符号化)
春秋大篆魚 (进一步规范)
秦朝小篆魚 (线条圆润化)
汉代隶书魚 (结构横平竖直)
楷书

相关图片

德国收藏的甲骨文
德国收藏的甲骨文作者 derivative work,CC BY-SA 3.0原图链接
上方的是商代金文,中间是甲骨文,下方是现代楷书
上方的是商代金文,中间是甲骨文,下方是现代楷书作者 Pat457原图链接

总结

甲骨文是汉字的起点,对后世文字形态、书法艺术、文献记载、宗教礼仪等均有深远影响。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再到楷书,形成了延续三千年的文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