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1898-1901)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民众反帝排外运动,最终导致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清末华北地区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焚烧教堂、攻击外国势力,最终引发八国联军侵华(1900)。 运动以清廷战败、签订《辛丑条约》(1901)告终,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甲午战争(1894-1895)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1897),俄国租借旅顺(1898),英国租借威海卫(1898),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与此同时,外国传教士在华享有特权,部分教民欺压百姓,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1898-1900年华北大旱,农民生活困苦,将天灾归咎于"洋人触怒天神"。 由此山东、直隶地区的民间秘密结社逐渐兴起,他们融合武术、气功、符咒,自称"刀枪不入",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得到部分清廷官员的默许和支持。
1899年,朱红灯率领义和团在山东地区发起反教运动,多次攻打教堂和外国传教士驻地,遭到清军严厉镇压后被迫转战直隶地区。 列强对此强烈不满,向清廷施压,迫使清廷撤换山东巡抚毓贤,改派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进行镇压。 1900年6月,义和团势力迅速扩大,大量拳民涌入北京城,先后焚烧了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造成严重的外交危机。 清廷内部对义和团态度摇摆不定,6月21日慈禧太后在端王载漪等人的怂恿下,发布"宣战诏书"对万国宣战, 但东南各省督抚(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拒绝执行朝廷命令,联合策划"东南互保"政策,保护本地不受战火波及。 8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约2万人,在德国元帅瓦德西指挥下攻入北京城,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史称"庚子西狩"),途中为了讨好列强,下令各地清军剿杀义和团。 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劫掠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义和团遭到清军与联军的联合剿杀,运动最终失败。
“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 《宣战诏书》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这次运动对清王朝造成沉重打击,统治威信扫地,清廷彻底沦为列强傀儡,慈禧提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投降政策。 在社会文化方面,排外情绪与反思并存,部分知识分子转向革命,保守势力失势,洋务派重新掌权推动"清末新政"。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慈禧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 •巨额赔款: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担保
- •军事限制:拆除大沽炮台,允许外国驻军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 •政治处罚:惩办"祸首"载漪、毓贤等主战派官员,禁止反帝组织,禁止加入反外组织,违者处死
- •外交特权: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由亲王担任总理大臣,提高外交地位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