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1861-1895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现代化尝试,推动了工业、军事、教育等多方面的变革。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晚清统治集团在内忧外患下发起的一场自救改革,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 引进西方军事、工业技术,试图挽救清朝统治。虽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但最终因制度局限和甲午战争失败而破产。

1851-1864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重创清王朝统治,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的崛起暴露了传统军事力量的不足。 同时清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圆明园被焚毁,《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这些事件深刻刺激了清朝统治阶层, 在此背景下,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官僚开始主张“自强” - “求富”。 1861年,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洋务运动正式启动。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李鸿章,1866)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劝学篇》
洋务运动的核心内容围绕军事近代化、工业交通发展和教育革新展开。 在军事方面(自强),1865年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创建福州船政局,之后1867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等军工企业,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成为中国首个现代兵工厂生产枪炮、军舰,福州船政局则发展为亚洲最大造船厂。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拥有定远、镇远等铁甲舰,一度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舰队。在民用工业领域,轮船招商局(1872年)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打破了外资对航运的垄断,开平矿务局(1877年)和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年)则推动了煤炭开采和纺织业的现代化。交通方面,唐胥铁路(1881年)成为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电报总局的设立则建立了全国性的通信网络。
教育上,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专门培养外语和科技人才,1872年启动的留美幼童计划派遣了120名幼童赴美学习,船政学堂留欧(如詹天佑、严复)。 福建船政学堂则专门培养海军军官。
民用工业上(求富),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采用机器采煤,供应北洋舰队,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奕䜣作为总理衙门首脑是中央支持改革的核心人物,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并推动军事现代化, 李鸿章则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北洋水师,主导外交事务。左宗棠建立福州船政局并平定新疆,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提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
然而,洋务运动存在根本性局限。"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科举制和君主专制等根本问题未能解决。 官僚腐败导致企业衙门化,效率低下,如汉阳铁厂因成本过高而经营困难。对外依赖严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长期把持中国海关,法国垄断中国电报业务,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无法自主创新。 海军建设更因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而受到制约。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