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崩溃和近代国际关系的被迫接纳。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旨在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鸦片战争后获得的特权。 战争以清廷惨败告终,签订《天津条约》(1858)和《北京条约》(1860),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并直接导致圆明园被焚毁。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源于列强对《南京条约》成果的不满。英国认为1842年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限,无法满足其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野心,而清政府仍严格限制外国人在华活动范围,甚至禁止外国人进入广州城。 1854年,英、法、美三国联合提出"修约"要求,包括增加通商口岸、允许公使驻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但遭到咸丰帝的断然拒绝。

1856年10月,中国水师在广州搜查英国注册的走私船"亚罗号"并逮捕海盗,英国以"侮辱国旗"为由出兵; 同年2月,法国传教士马赖在广西被杀,法国借此机会联合英国对华开战。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但因兵力不足于次年撤军。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5600人卷土重来,攻陷广州并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琛押往印度加尔各答。 1858年5月,联军攻占大沽炮台,逼近天津,迫使清廷于6月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镇江等10个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驻京和传教士在内地传教,并赔款英法各200万两白银。
清廷对条约的执行态度消极,拒绝英法公使按条约规定进京换约,并加强大沽口防务。 1859年6月,英法舰队再犯大沽时,遭到清军僧格林沁率军痛击而惨败。英法认为清廷背信弃义,决定发动更大规模的报复性进攻。 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万人发动进攻,攻陷大沽、天津。10月,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10月18日,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持续三天。10月24日至25日,清廷被迫签订《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给英国,赔款增至英法各8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外国公使驻京直接干预清廷内政,鸦片贸易于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合法化。 经济殖民化加深,海关由英国人赫德掌控,外国资本开始控制中国航运、金融业。社会动荡加剧,战争破坏导致捻军起义扩大,清廷威信扫地,促使洋务运动兴起。
而此时的俄国则趁火打劫,通过1858年的《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 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成为列强商品倾销市场,西方主导远东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