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浪潮,主权沦丧、社会巨变由此开始。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清朝与英国因贸易争端、鸦片问题及国家主权冲突而爆发的战争。 战争以清朝惨败告终,并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主要依靠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773年垄断了印度鸦片的生产,并大量走私至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面对鸦片泛滥的严峻形势,道光帝于1839年派遣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引发了著名的"虎门销烟"事件,共销毁鸦片2万余箱。 然而,英国商人和政府认为清朝此举侵犯了其"自由贸易权",英国议会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军事行动议案。 1840年4月,英国派遣懿律(George Elliot)率领16艘战舰、28艘运输船和4000名士兵组成的远征军来华。
1840年6月,英军首先封锁珠江口,切断广州对外贸易。但由于林则徐防守严密,转而进攻浙江定海并于7月攻陷。 8月,英军北上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天津,道光帝恐慌之下撤换林则徐,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与英方谈判。 1841年1月,琦善与英方草签《穿鼻草约》,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和赔款600万银元,但未获道光帝批准。
1841年1月至1842年8月,战事进一步扩大。道光帝不满谈判结果,对英宣战并派奕山赴广东,但广州之战于5月惨败,清军被迫签订《广州和约》,再次赔款600万银元。 从1841年8月至1842年7月,英军扩大攻势,先后攻占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吴淞口、上海等地。1842年7月,清军在镇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失守。8月,英军进逼南京,清廷被迫求和。
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为鸦片损失、300万为商欠、1200万为军费)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设立英商"租界"
- •协定关税,中国关税须与英国商定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 •领事裁判权,规定英国人在华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审判
“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南京条约》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帝国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南京条约》

此后,1843年的《虎门条约》补充了《南京条约》,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1844年,美国和中国签订《望厦条约》,法国和中国签订《黄埔条约》,使美、法两国获得与英国同等的特权。
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列强势力进入;经济上,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传统手工业;社会上,鸦片泛滥和白银外流加剧,农民负担加重,为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埋下伏笔。 英国由此确立了远东霸权,香港成为其在东亚的重要贸易基地,其他列强纷纷效仿,相继强迫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