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1911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11年(农历辛亥年)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成功推翻了清朝268年的统治,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场革命以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为标志,迅速席卷全国,最终迫使清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
晚清时期,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官僚体系腐朽不堪,清末新政(1901-1911)推行十年,虽设立资政院、咨议局等机构, 但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完全由满族贵族把持,彻底暴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的本质,使立宪派彻底失望。 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4.5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导致国家财政陷入崩溃,不得不举借外债,进一步加深了对列强的依赖。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化政策,强行收回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并拒绝退还民间集资款项,激怒了四川等省民众,直接引发1911年9月的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1905年,孙中山整合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1906年)、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等多次武装起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黄花岗起义中86位革命志士的壮烈牺牲,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震动。 彼时英国倾向支持袁世凯以维持在华利益,日本暗中援助革命党以扩大在华影响力,俄国支持清政府以维护其在东北的利益,美国则采取中立观望态度。
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时意外爆炸,暴露了革命党名单,迫使革命提前爆发。10月10日晚,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率先发难,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革命党人迅速占领武昌城,占领军械库、总督衙门等重要设施。10月11日,革命党人推举时任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黎元洪最初拒绝,被革命党人软禁后被迫出任。 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发布《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并通电全国,号召各省响应革命。 革命形势如燎原之火,在一个月内,全国15个省相继宣布独立。12月,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面对革命浪潮,清廷于11月1日启用袁世凯,任命为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军政大权。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与革命党秘密接触,谋求个人政治利益。 在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斡旋下,袁世凯与革命党达成秘密协议,承诺逼迫清帝退位,换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同时保证清室优待条件,溥仪保留皇帝尊号,暂居紫禁城,年领400万两经费。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回国后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宣布实行共和政体,但此时实际权力仍掌握在袁世凯手中。 2月12日,清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268年的统治正式结束,同时中国2132年的帝制也宣告结束。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 《退位诏书》
1912年3月,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权力。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原则,赋予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基本自由权利, 确立中华民国为民主共和国,实行代议制民主。同时规定国民一律平等,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确立司法独立原则,保障司法公正。 社会方面,革命废除了满清发式与服饰,推行西式发型与服装,启用公历并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废除年号制度采用公元纪年。 教育上,废除读经传统,新式学堂开始普及,引入西方教育体系培养现代人才。社会习俗也发生根本性变化,废除跪拜礼推行握手礼,倡导男女平等破除封建陋习。 文化领域推广白话文,创办新式报刊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中华民国宪法》
1913年3月20日刺杀宋教仁,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5年12月12日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民国名存实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915年趁乱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山东、满洲等地的特殊权益。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护国军、各省独立和列强压力下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但仅在位83天就病逝,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 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奉系等派系,各省督军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总结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1925年3月11日 孙中山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