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1898年,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尝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1898年(农历戊戌年)由光绪帝主导、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旨在通过政治、经济、教育等改革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道路。 变法仅持续103天(6月11日—9月21日),最终因顽固派反扑(戊戌政变)而失败,标志着清末改良主义的破产。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1897年),俄国租借旅顺、大连(1898年),英国租借威海卫(1898年),法国租借广州湾(1899年),形成"瓜分中国"的危机局面。 面对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大主张,要求清政府拒绝《马关条约》,迁都西安以避战祸,并立即进行政治改革,这是维新派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行动。

与此同时,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康有为通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借儒学外衣宣传变法主张;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的观点;严复翻译《天演论》,引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呼吁国人自强。 光绪帝亲政后深受维新派影响,试图通过变法夺回被慈禧太后掌控的实权,为变法提供了政治支持。 1898年6月11日(农历四月廿三)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 ——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
从今以后,朝廷内外所有大大小小的官员,从王公贵族到士人平民,都应当奋发图强、努力进取。 一方面要以圣贤的道义学说为立身之本,另一方面也要广泛采纳对当前国家事务有实用价值的西方学问,并切实加以研究和推行。

在短短103天内,维新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上,裁撤詹事府、通政司等闲散衙门,开放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打破只有高官可上奏的传统),并提拔谭嗣同、杨锐等维新派进入军机处。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推动实业发展,修筑铁路、开采矿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尝试编制国家预算实现财政现代化。 军事上,裁减绿营编练新式陆军,重建北洋舰队。文教上,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日本、欧美学习。

变法很快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联合荣禄、刚毅等顽固派反对变法,地方督抚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消极抵制。 维新派缺乏实权基础,光绪帝无兵权,维新派无地方支持,加之急于求成,在103天内发布110多道诏书,触怒了既得利益集团。 以刚毅为代表的满族权贵公开宣称"改革者汉人之利,满人之害",担心改革会动摇满族统治根基,失去既得利益和特权地位。 1898年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求援,希望其支持维新派。但袁世凯权衡利弊后,选择向荣禄告密。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被杀,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除京师大学堂外,所有变法措施全部废除。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谭嗣同临刑前《狱中题壁》
我手持宝刀,仰天大笑,生死已置之度外; 无论是走是留,我一腔热血、浩然肝胆,都如昆仑山那样高大磅礴!
康有为
康有为原图链接
梁启超
梁启超原图链接
谭嗣同
谭嗣同原图链接
刘光第
刘光第原图链接
杨深秀
杨深秀原图链接

总结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制度变革尝试,其失败表明在旧体制内进行温和改良无法救中国。 此后,越来越多知识分子转向革命,最终催生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