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对清朝政权和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由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发动,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14年的太平天国政权。 这场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造成约2000万人死亡,对晚清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并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
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地主阶级占有全国80%的耕地,佃农比例高达60%。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转嫁农民,同时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现象加剧,农民实际赋税负担增加了3-5倍。 1846-1850年间,两广地区连续遭受旱灾、蝗灾和瘟疫,社会秩序濒临崩溃。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洪秀全融合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创立拜上帝教,自称"上帝次子",提出"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 1850年广西发生严重饥荒,拜上帝会组织"团营",在金田村聚集了2万信众。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38岁生日当天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予惟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衣食者,上帝之衣食,非胡虜之衣食也;子女民人者,上帝之子女民人,非胡虜之子女民人也。 慨自滿洲肆毒,混乱中囯,而中囯以六合之大,九州之衆,一任其胡行,而恬不爲怪,中囯尚得爲有人乎? "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1851年9月洪秀全在永安建制,分封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五王,颁布《太平礼制》和《天历》。 1852年攻克武昌,队伍扩至50万,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1853-1856年,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终全军覆没。而石达开的西征控制了长江中游,建立湖北根据地,威胁清廷腹地。 期间太平军多次击溃清军江南大营,其中1856年4月大败向荣、张国梁率领的清军,歼敌数万,巩固天京防御 1856年发生天京事变,杨秀清逼封"万岁"引发权力斗争,韦昌辉屠杀杨秀清部众2万余人,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开始走向衰落。 后期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1862年上海战役对抗"常胜军",最终败于洋枪队。 1864年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讨粤匪檄》 曾国藩
太平天国建立了独特的制度体系,《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土地分配原则,以"两"为单位组织社会,设司马管理,追求"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目标。 同时废除科举制度,改试《圣经》和洪秀全著作,禁止妇女缠足并设立女官,创制"天历"废除阴历。 经济上实行圣库制度,一切财富归公按需分配,设立"诸匠营"和"百工衙"管理手工业,前期禁止私营商业,1855年后有限开放。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人多则分多,人少则分少,杂以九等,好丑各半。"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约2000万人死亡,其中江南地区损失最为惨重,军费支出超4亿两白银,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促成"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