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1894-1895年,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与日本围绕朝鲜半岛主权与东亚主导权爆发的决定性战争,清朝惨败,东亚格局剧变。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是清朝与日本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 战争以清朝惨败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并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直接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制定了"大陆政策",意图先占朝鲜、台湾,再侵中国东北。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杀出兵台湾,清廷被迫赔款50万两白银,1879年吞并琉球(改设冲绳县)。 1876年,日本又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使朝鲜脱离清朝藩属体系。 到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廷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镇压,日本却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汉城,并突袭朝鲜王宫扶植亲日政权。 当日本要求"共同改革朝鲜内政"被清廷拒绝后,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高升号",战争正式爆发。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近十数年,该国时多内乱,朝廷字小为怀,迭次派兵前往戡定,并派员驻扎该国都城,随时保护... 讵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 ——《对日宣战诏书》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日本偷袭清军运兵船"高升号",击沉舰船2艘,清军伤亡700余人。 7月29日,成欢陆战清军聂士成部败退平壤,伤亡1000余人。 9月15日的平壤战役中,1.5万清军对阵1.6万日军,主帅叶志超弃城逃跑,清军溃败。 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12艘战舰对阵日本联合舰队12艘,清军损失致远、经远等5舰,日军仅伤5舰,邓世昌驾致远号撞向日舰吉野殉国。 1894年10月到1895年2月,辽东、山东相继沦陷。11月日军攻占旅顺后屠杀平民2万余人,整个旅顺口地区仅剩36名被日军强迫掩埋尸体的中国人生还。 1895年1月至2月的威海卫之战中,日军海陆夹击,北洋舰队困守刘公岛,丁汝昌拒降自杀,残余舰艇被俘,"定远""镇远"铁甲舰易手。随后日军占领牛庄、营口,直逼山海关。
1895年3月,李鸿章率代表团赴日本马关(今下关)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谈判。3月24日,李鸿章在返回住所途中遭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刺杀,子弹击中左眼下方,伤势严重。 日本政府为平息国际舆论,主动降低赔款要求,从3亿两减至2亿两。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带伤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李鸿章称"此约一签,中国将永无翻身之日"。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马关条约》
清朝战败的原因可归结如下:首先是政治腐败,慈禧为修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750万两,李鸿章作为北洋领袖又遭翁同龢掣肘,军费严重不足。 其次是军事落后,洋舰队炮弹填充沙土(贪污所致),穿甲弹不足,且炮弹质量低劣,部分炮弹在发射时即发生爆炸,造成己方伤亡。 最后是战略失误,李鸿章主张"保船制敌",导致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困守港口,加上日军破译清军密电掌握清军部署,最终导致惨败。
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俄国强租旅顺建立远东海军基地,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这场失败同时激发了民族觉醒,1895年公车上书后,1898年戊戌变法兴起,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成立兴中会,革命思潮开始萌芽。 这场战争重塑了东亚国际格局,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霸主,而中国的民族危机则直接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 梁启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