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

1839年,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禁毒行动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想像图
虎门销烟想像图原图链接

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6月25日)是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海滩主持的大规模销毁鸦片行动,共销毁英美商人走私的鸦片19,187箱及2,119袋(约237万斤)。 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印度鸦片生产,通过孟加拉、马德拉斯等港口向中国走私倾销,1800年约4,000箱, 1830年达18,000箱,1838年突破40,000箱,年均增长率超过20%,导致白银严重外流,年均1,000万两,银贵钱贱,物价飞涨,清廷财政危机加剧。 彼时弛禁派(穆彰阿、琦善)主张鸦片合法化并征税,认为禁烟会引发外交冲突,建议通过征税增加财政收入,而严禁派(黄爵滋、林则徐)则要求严惩吸食与走私,主张"重治吸食",认为鸦片危害国家根本,必须彻底禁绝。 1838年,道光帝采纳严禁派意见,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授予"便宜行事"大权。

"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838年《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
等到鸦片毒品遍及天下的时候,其危害就会极其严重,依法应当严厉惩处。如果仍然放任轻视,那几十年后,中原恐怕将几乎没有可以用来抵御外敌的军队,也没有可以用于军费开支的银两了。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发布《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要求外商不得夹带鸦。3月24日,林则徐带兵包围广州十三行,断绝粮食供应,派兵把守各路口,禁止外商出入,迫使外商屈服, 要求外商签署"永不夹带鸦片"保证书,违者"货即没官,人即正法"。4月10日,英国商务监督义律被迫妥协,下令英商交出所有鸦片,英美商人共呈缴鸦片19,187箱又2,119袋(约1,188吨),其中英国鸦片占90%以上,价值约1,200万银元。

林则徐选择虎门海滩(今东莞虎门镇)作为销烟地点,挖设两个长宽各15丈(50米), 深约3米的销烟池,池底铺设石板,四周砌筑石墙,池间有水道相连,便于分批销毁和海水循环。 销烟采用"海水浸化法":将鸦片切碎后,与盐卤、石灰按比例混合,在销烟池中浸泡搅拌,使鸦片分解成渣沫,待退潮时随潮水自然流入大海,避免污染。 1839年6月3日(农历四月廿二),林则徐亲自主持销烟仪式,允许中外人士围观以示公正。销烟持续23天,至6月25日完成,共销毁鸦片237万斤。

之后其英美商人对此强烈抗议,认为清朝侵犯其"财产权"。1840年英国以"保护贸易"为名派远征军侵华,虎门销烟直接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朝惨败告终,《南京条约》迫使清廷默许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之后的1843-1850年间,鸦片进口量反增不减,从每年3万箱增至6万箱,白银外流加剧。1850年清朝财政赤字达800万两,其中鸦片贸易导致的白银外流占比超40%。 后林则徐1847年在写给他的学生、江西抚州“署知府”文海的信中写道: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黄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为绍兴之美酝瑚南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在我看来,在内地种植罂粟其实也无大碍。真正令人遗憾的是,内地百姓偏偏嗜好洋烟(鸦片),却不喜欢国产的土烟。倘若内地真的能产出一种如“黄蓉”一样的土制鸦片,品质胜过洋人贩来的,那谁还不愿意买便宜的来抽呢? 可惜的是,凡是尝过鸦片味道的人,无不是舍近求远、宁取洋烟而不取土烟。若是我们能把国产鸦片做得像绍兴的美酒、湖南的上好烟那样有名,能够在内地之间自由流通,就像人体的血脉畅通流转,那又有什么妨碍的呢?

清廷后允许本土种植以替代进口,同时在鸦片种植上征取了重税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军急需军费, 鸦片税成为其重要财源,1858年清廷正式确立"土药(国产鸦片)征税"制度,年收税银超200万两。 至1870年国产鸦片达6.5万担,已超进口量(5.6万担),但吸毒人口反增至1500万。

吸食鸦片者
吸食鸦片者原图链接

总结

虎门销烟是清政府最后一次自主捍卫主权的努力,但因技术落后与闭关锁国政策,最终未能阻止西方列强的侵略。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进程,也揭示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落后。虎门销烟不仅是一次禁毒行动,更是农业帝国对工业资本主义扩张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