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起义

1796-1804年,白莲教起义是清朝中期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持续9年,波及五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标志着康乾盛世终结

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起义(1796—1804)是清朝嘉庆年间爆发的大规模民间武装反抗运动,波及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五省,持续近九年,成为清朝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 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暴露了康乾盛世后期的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朝的衰落进程。

乾隆后期,清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沦为佃户或流民。 同时,和珅专权导致吏治腐败,地方官员横征暴敛,民众负担沉重。乾隆末年人口突破3亿,但农业生产技术停滞不前,导致粮食短缺,社会危机四伏。 而"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又导致大量湖北、湖南移民涌入四川,与当地土著居民因土地、资源争夺产生激烈冲突,加剧社会矛盾。

白莲教作为南宋以来的民间秘密宗教,宣扬"弥勒降世""反清复明"的教义,在底层民众中广泛传播, 分"青莲""红莲""白莲"等支派,互不统属但相互呼应 清政府虽然严厉镇压,但未能遏制其发展,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乾隆末年,清廷推行"查拿邪教"政策,大规模搜捕白莲教徒,湖北襄阳等地官吏更借查教之名敲诈百姓,最终成为起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1796年2月,湖北宜都、枝江率先起义,首领张正谟、聂杰人。四川达州徐天德、王三槐响应,陕西冯得仕、林开泰起兵,形成多支义军。 起义进入高潮阶段后,王聪儿率众数万转战鄂陕川三省,采用游击战术避实就虚,使清军疲于奔命。

"教匪滋扰,始于湖北宜都聂杰人,实自武昌府同知常丹葵苛虐逼迫而起。当教匪齐麟等正法于襄阳,匪徒各皆敛戢。常丹葵素以虐民喜事为能,乾隆六十年,委查宜都县境, 吓诈富家无算,赤贫者按名取结,纳钱释放。少得供据,立与惨刑,至以铁钉钉人壁上,或铁锤排击多人。 情介疑似,则解省城,每船载一二百人,饥寒就毙,浮尸于江。殁狱中者,亦无棺殓。聂杰人号首富,屡索不厌,村党结连拒捕。 宜昌镇总兵突入遇害,由是宜都、枝江两县同变。襄阳之齐王氏、姚之富,长阳之覃加耀、张正谟等,闻风并起,遂延及河南、陕西。 此臣所闻官逼民反之最先最甚者也。" ——《清史稿》
教民起事最早发生在湖北宜都,始作俑者是当地富户聂杰人。但实际上,这场动乱的根源,是武昌府同知常丹葵的残酷压迫和贪婪横征。 当齐麟等教民首领在襄阳被处死后,各地教民一度收敛了行动。但常丹葵一向以欺压百姓、制造冤狱为本事。乾隆六十年,他被派去清查宜都县的事务,不仅疯狂勒索富人,对穷人也按人名抓捕,逼他们交钱赎身。 一旦供词不够,他就立即施以酷刑,甚至用铁钉将人钉在墙上,或者用铁锤毒打多人。只要稍有怀疑,他就把人押解到省城,一条船上关押一两百人,很多人在途中因饥寒交迫而死,尸体漂浮在江水中。死在牢里的,也没有棺材收殓。 聂杰人是当地首富,常丹葵对他多次索取财物,贪得无厌。聂杰人忍无可忍,便联合乡邻组党自保,拒绝官府抓捕。宜昌镇的总兵带兵突袭,结果反被杀害。由此,宜都、枝江两县同时爆发起义。 随后,襄阳的齐王氏、姚之富,长阳的覃加耀、张正谟等人,也纷纷响应起事,最终动乱蔓延至河南、陕西各地。 在我听闻的“官逼民反”的许多事件中,这一次是最早爆发、情势最严重的一起。

1799年乾隆去世后,嘉庆帝亲政,诛杀和珅,整顿吏治,调整军事部署。清廷实施"坚壁清野"政策,即修筑坚固的寨堡工事,将百姓强制迁入其中集中管理, 同时清空乡村地区的粮食、牲畜等物资,切断义军粮草来源和藏身之所,同时组织乡勇配合清军围剿。 由于各支义军缺乏统一指挥,逐渐被清军分割歼灭,清廷采取招抚分化策略,部分首领投降,1804年最后一支义军被剿灭,起义最终失败。之后其余部转入地下活动,成为后来天地会、捻军等反清组织的前身。

白莲教起义对清朝统治造成重创,清廷耗银2亿两(相当于5年财政收入),国库空虚。八旗、绿营战斗力彻底暴露,清廷更加依赖地方武装。 起义后,清廷威信下降,地方势力崛起,为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埋下伏笔。 西方列强也趁虚而入,19世纪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总结

白莲教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规模传统农民起义,标志着清朝由盛转衰,这场持续近九年的武装反抗运动加速了清朝军事财政的崩溃, 同时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失败埋下伏笔,更推动了地方武装的崛起,影响了晚清军阀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