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起义(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直接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开启了秦末群雄并起的局面。
大泽乡起义

秦朝统治下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严刑峻法的《秦律》和连坐制度使民众不堪重负,而修建阿房宫、骊山陵、长城等大型工程又征发了数百万民夫。 戍边制度更是残酷,征调贫民戍守边疆,逾期即处死。与此同时,高额赋税和货币贬值使民生更加困苦。 前210年的大旱和次年的淮河流域暴雨等自然灾害,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六国遗民的反抗情绪和地方官吏的残暴统治,使得民间怨声载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打破了贵族世袭观念,激发了平民的反抗意识。特别是在楚国故地,由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复仇心理,反秦情绪尤为强烈。
《史记·陈涉世家》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即贫民百姓)前往渔阳服兵役。这支部队共有九百人,在途中驻扎于大泽乡。 陈胜与吴广轮流担任行伍首领(屯长)。当时遇到连日大雨,道路泥泞不通,估计已错过上级规定的报到时间。 而秦法规定:凡征戍军队误期不达者,一律斩首。这就意味着这些九百人即使没有过错,之后到达渔阳,也将因错过日期被斩。
前209年7月,大泽乡九百戍卒因暴雨失期,面临死罪。陈胜、吴广被迫起义,他们利用"鱼腹丹书"制造天意,陈胜高呼"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鼓舞士气,杀押送军官,号召戍卒起兵。一个月后,起义军攻占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史记·陈涉世家》载:"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秦陈胜、吴广商议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事也是死,既然横竖都是一死,不如为国家大事而死,岂不值得?” 陈胜说:“天下百姓早就受秦朝苦难太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少子,本不该继位,本应立的是长子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谏言被皇帝派驻边疆,现在听说已被二世无故杀害。百姓多知道扶苏贤德,但是否真的死了,还没人清楚。 楚国的将军项燕,作战有功,爱护士兵,很得楚人敬仰。有人说他战死了,也有人说他隐姓埋名未死。 如果我们现在以起义军的名义,诈称是扶苏、项燕举兵讨秦,以此作为号召,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
起义军分兵三路:吴广率主力攻荥阳,周文率军西进函谷关,武臣率军北略赵地。周文军一度攻至咸阳附近,兵力达数十万,震动秦廷。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响应:项梁项羽在吴地起兵,刘邦在沛县起义,六国贵族也趁机复国,反秦浪潮席卷全国。
然而好景不长,周文军在戏水被章邯击败,数十万大军溃散。吴广被部将田臧所杀,陈胜见大势已去,在逃亡的路上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所杀。 虽然吕臣率苍头军继续抗秦,后与项梁会师,但陈胜部将宋留最终降秦,被车裂于咸阳。起义虽然失败,但已点燃了全国反秦的烈火。
《史记·陈涉世家》载:"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陈胜称王只持续了六个月,他建立了“张楚政权”,称王于陈地。 有个曾与陈胜一同做雇工耕田的旧友听说陈胜做了王,便赶往陈地,去宫门求见,说:“我要见陈涉。” 守门的人想抓他,他极力辩解,才被放了,但仍无人替他通报。 有一天,陈王外出,这人拦住道路,大声叫着:“涉!”陈王听见了,才命人召见他,并亲自载他回宫。 那人见陈王住的宫殿华丽、帷帐飘垂,感慨道:“好多啊!没想到陈涉做了王变得这样威风八面!”(“夥颐”——楚人习惯用“夥”表达“多”,传为“夥涉为王”即由此而起) 他随后更加自由出入宫中,谈论与陈胜昔日情分。有人对陈王进言说:“这人愚蠢无知,言语轻慢,不懂礼数,会损害您的威严。”于是陈王将他处死。 陈胜其他老朋友看到此事后,纷纷离去,从此再无亲近陈王的人。
总结
司马迁《史记》将陈胜列入"世家",高度评价其首义之功。虽仅持续半年,但彻底暴露了秦朝的统治危机。它不仅是秦末大乱的导火索,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反抗专制统治的先例。
《史记·陈涉世家》载:"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高度评价陈胜起义的首倡之功,认为其虽死,但所引发的反秦浪潮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