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8000年~前2000年,历时约6000年,是从原始旧石器社会向早期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
总体特征
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史前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农业起源和定居生活为标志,北方种植粟、南方种植稻,并开始驯养家畜。 这一时期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陶器制作广泛,出现了彩陶、黑陶等不同风格。 各地区形成了多样化的区域文化,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工艺技术显著提升,陶艺与玉雕技术精湛,装饰与审美意识增强。社会结构逐渐复杂化,从原始氏族公社走向等级分化,出现贫富差距。 宗教与信仰开始萌芽,出现祭祀遗迹和神庙建筑。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城市形态、水利工程和政教合一制度,为夏商周王朝奠定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基础。
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主要遗址包括仰韶遗址、半坡遗址和西安姜寨遗址。
代表性彩陶文物






特征
仰韶文化以彩陶文明著称,陶器上绘有精美的几何和动物图案,代表了新石器时代陶艺的高峰。 其经济以种植粟为主,辅以狩猎和渔业,农业已相当发达。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形成"村落式"布局,配备排水沟和储藏坑等设施。 社会结构呈现氏族社会特征,在生产工具方面,主要使用磨制石器,如石斧、石刀等。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社会由原始部落向较成熟的农耕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大汶口文化
约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北部,以泰安大汶口、日照两城镇、邹城北辛等遗址为代表。 该文化以农业为主,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牛等家畜,农业生产工具和灌溉方式已见雏形。 陶器制作发达,包括彩陶、红陶、灰陶等,器型丰富多样。 社会已出现等级分化,体现在墓葬制度上,贵族墓葬有专门的墓地和丰富的随葬品。 玉器制作技术较高,如玉璧、玉钺等,体现了宗教或权力象征。 大汶口文化展现了社会等级的萌芽,是向国家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代表性文物








红山文化
约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包括今天的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以红山遗址和牛河梁遗址为代表。 该文化以精美的玉器闻名,包括玉龙、玉玦、玉璧等,工艺细腻且具有宗教或图腾意义。 在牛河梁遗址发现了大型女神庙、坛、冢三合一的宗教遗址,显示出发达的宗教信仰。 居民平地建房,已出现初步的城市雏形,有城墙围护的迹象。经济活动以种植粟为主,兼有狩猎和畜牧,社会生产力较高。 红山文化不仅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也可能影响了华夏文明中关于"龙"的图腾与神话起源。
代表性文物




良渚文化
约公元前3300年~前2000年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前200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浙江北部、江苏南部一带,以杭州良渚遗址和反山墓地为代表。 该文化展现出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具有明显的城墙、水利系统和道路规划,并拥有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坝与水利系统。 良渚社会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从反山墓地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如玉钺、玉琮、玉璧等)可见一斑。 其玉器制作工艺达到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巅峰,尤其是神人兽面纹饰具有浓厚的宗教和政治象征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之一,良渚文化具备"国家社会"特征,被誉为"中华第一城邦"。
龙山文化
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以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和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为代表。 该文化以精湛的黑陶工艺著称,尤其是"蛋壳陶",陶器薄如蛋壳,黑如漆,制作技艺极高。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夯土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雏形之一,可能是用于防御战争或管理人口。 农业已具规模,同时出现了专门的陶器制作和手工业分工。 社会结构日趋复杂,贵族和平民居住区分明显,墓葬等级差异大,社会阶层已明晰。
代表性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