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这一时期的人类在技术、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开始出现半定居生活,并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代表遗址

辽宁小珠山遗址

小珠山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小珠山山麓,靠近黄海海岸,是一处中石器至新石器早期的贝丘遗址, 年代距今约10000年~7000年,正处于中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早期过渡阶段。

发掘历史
时间主导单位主要内容
1980年大连市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发现并初步调查,确认为古代遗址
1983年-1985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展考古发掘,揭露了典型的中石器文化层
后续至今-多次考古复查与环境研究,结合贝丘学、海洋考古开展更深入分析
主要发现

遗址出土了大量细石器、磨制石器(包括刮削器、锛、石刀、石镞等),工艺体现出从打制向磨制过渡的阶段性特征,一些工具已具新石器工具雏形。 作为典型贝丘遗址,发现大量贝壳堆积,出土多种海洋贝类、鱼骨等,反映出当时以滨海采集和渔猎经济为主。 此外还发现少量夹砂灰陶、粗绳纹陶片(位于上层文化层),以及做工精细的骨针、骨锥、骨镞等骨器。 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包括大量鱼类、贝类和兽骨(鹿、獾、野猪等),虽未见明确农业痕迹,但已形成较丰富的资源利用结构。

地层与文化特征
层位特征
下层典型中石器层,出土石器、骨器丰富,贝壳厚层堆积
中层石器以细石器为主,出现部分陶片,代表文化过渡期
上层新石器早期陶片明显增多,出现人类定居迹象
特殊价值
  • 贝丘文化代表遗址之一,是中国北方最早期的海岸聚落遗址
  • 提供了研究滨海人群适应海洋环境、生存演化的实证材料
  • 说明在中国北方,早期人类同样具备利用海洋资源的高水平适应能力
小珠山遗址 压印纹筒形罐

压印纹筒形罐:兽骨的种类有鹿、獐、狗,以鹿为多;还有一定数量的贝壳。在中层发现有居住面、柱洞等建筑残迹。石器以磨制的为多,有斧、锛、镞。打制石器较少,有铲、无孔刀、镞以及磨盘、磨棒。有骨(牙、蚌)器。

小珠山遗址 牙饰

牙饰:陶器为手制,多夹砂红褐陶,器形主要是侈口筒形罐,多饰刻划的斜线三角纹、人字纹;还有少量泥质红陶黑彩的彩陶片和个别的泥质黑陶三足觚形器等。兽骨的种类有鹿、獐、狗、猪;贝壳数量很多。

北京南庄头遗址

北京南庄头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南庄头村东北方向的台地上,年代距今约1万年至8000年之间,属于中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遗址。 该遗址地处永定河流域台地,具备农业起源所需的河流和肥沃土壤等自然条件。

发掘历史
时间主导单位主要内容
1989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初次调查,确认存在史前文化堆积
1991年-1992年北京大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联合正式开展发掘工作,揭示遗址多重文化层
后续多学科合作进一步开展植物考古、微痕分析、碳十四测年等研究手段
主要发现

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0000年的炭化粟(黍)粒,是中国北方目前发现最早的农作物证据。 在工具方面,发现了打制石器与初步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镰、石刀)以及刮削器、细石片、石核等典型中石器工具。 陶器方面出土了少量夹砂红褐陶片,表面偶见压印纹,表明已掌握基础陶器制作技术。 骨器包括骨锥、骨针、鱼叉等,制作工艺精细。此外,还发现了灶址、灰坑、烧土面等居住遗迹,说明当时已形成半定居的村落式生活。

特殊价值
  • 是"华北农业文明的摇篮"
  • 与江西仙人洞(稻作)形成南北农业起源的双核心
南庄头遗址 石器与陶器

石器与陶器:出土的打制石器与初步磨制石器,以及少量原始陶片,反映了从采集向农业过渡的技术特征。

南庄头遗址 居住遗迹

居住遗迹:发现的灶址、灰坑、烧土面等遗迹,表明当时人类已开始半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江西仙人洞遗址

江西仙人洞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裴家村,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溶洞遗址,分为内洞(生活区)和外洞(活动场所)。 该遗址年代距今约10000~9000年,是研究中国南方早期农业起源的重要遗址。

发掘历史
时间主导单位主要内容
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初次发现,进行调查登记
1993年-199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次正式发掘,取得重要成果,确认遗址为中石器向新石器过渡阶段
2000年以后中科院联合国内多所大学多学科合作开展进一步植物、微痕、碳十四等分析,提升国际关注度
主要发现

仙人洞遗址的考古发现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早期栽培稻米遗存(1993-1995年发掘的炭化稻米和稻壳印痕陶片,被《自然》等国际期刊报道); 大量带绳纹和印纹的早期陶器(手制、低温烧制);多样化的工具组合(磨制斧、砍砸器、刮削器等石器,以及鱼叉、锥状器等精细骨器); 丰富的动物骨骼(鹿、野猪、龟、鱼类等),显示当时以采集、狩猎、捕鱼为主的生活方式; 以及多层生活堆积(炭灰层、灶址、陶片碎片堆)等人类活动遗迹,证明这里曾是人类长期居住的场所。

仙人洞遗址 陶罐

陶罐,距今约1万年,1962年仙人洞出土

仙人洞遗址 陶片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

湖南玉蟾岩遗址

玉蟾岩遗址位于湖南省道县,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洞穴。 该遗址年代跨度从距今约20000年至7000年,展现了从旧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再到新石器早期的连续文化层。

发掘历史
时间主导单位主要内容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初次调查,确认为重要史前文化遗址
1993年-1995年中科院考古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正式系统发掘,揭示丰富地层和文化遗存
2000年以后多学科深入合作包括植物考古、碳十四测年、微体化石等分析,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
主要发现

玉蟾岩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8000~17000年的早期陶器,多为夹砂红褐陶和灰陶,表面有绳纹和素面装饰,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陶器之一。 遗址还发现了丰富的石器工具,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石刀、石片和石斧等,体现了从打制到初步磨制的技术过渡。 骨器制作精细,有骨锥、骨针、鱼叉等实用工具和装饰性穿孔骨珠。在植物遗存方面,出土了大量炭化植物种子,包括可能为野生稻的稻谷残粒,为研究稻作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动物遗存显示当时人类以采集、渔猎为生,食物来源包括梅花鹿、野猪、水牛、龟类和鱼类等。遗址内发现的火塘遗迹和炊烧痕迹表明这里曾是人类固定的栖居地。

地层与文化演变
地层年代特征
第Ⅰ层~7000年前出现较多陶器、骨器,农业已萌芽
第Ⅱ层10000~15000年前少量陶片、以打制石器为主,骨器丰富
第Ⅲ层~18000年前最早陶器出现,采集狩猎为主,文化连续性强
特殊价值
项目内容
陶器史意义与江西仙人洞、浙江上山并列为"世界最早陶器起源地之一"
文化连续性显示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完整文化发展序列
农业起源提供了野生稻资源的早期利用线索,推动对稻作文明起源的研究
社会形态存在原始居住组织、生活区域划分,呈现早期氏族生活雏形
遗址对比
遗址地点年代特色农业
玉蟾岩湖南道县20000~7000年前最早陶器、丰富骨器野生稻采集阶段
仙人洞江西万年10000~8000年前早期稻作、绳纹陶炭化稻谷(栽培)
南庄头北京房山10000~8000年前粟类农业、定居生活粟类炭化粒
玉蟾岩遗址 陶釜

陶釜(口径31厘米):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陶器之一,距今约18000~17000年。

玉蟾岩遗址 稻谷

稻谷: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残粒,为研究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技术与生活

中石器时代的技术与生活方式呈现出过渡性特征。在石器技术方面,从打制石器为主逐渐发展出部分磨制技术,如打磨斧头、石镰等,并出现细石器(microlith),如尖状器、刮削器、小型箭头,部分工具开始结合骨、角、木材使用。 在经济方式上,虽然仍以采集、狩猎、捕鱼为主,但已开始尝试种植谷物和驯养动物,中东地区的纳图夫文化已出现初步农业,中国南方如江西仙人洞遗址已有稻米栽培痕迹。 在居住方式上,出现半定居村落,如水边聚落,建造简单的居住设施如地穴房、茅草棚。社会结构方面,群体小型化,仍为氏族部落形态,无明显的阶层分化。

文化

中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艺术、仪式和埋葬习俗等方面。在艺术方面,延续了旧石器晚期的装饰品、骨饰和岩画传统; 在仪式行为上,出现了雕刻、鹿角面具等象征性物品,可能用于巫术或图腾崇拜; 在埋葬习俗方面,发现有带随葬品的人类遗骸,表明当时已形成对死者的尊重和初步的宗教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