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
约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距今4000~3600年,是中国史前社会向早期国家和青铜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
总体特征
这一时期,社会出现更大规模聚落和复杂权力结构,逐步走向国家形态。 精英阶层通过资源控制、工艺垄断和宗教仪式巩固统治,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青铜冶炼、制玉、制陶等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提升,青铜器成为王权、军权象征,玉器延续神权与贵族象征。 在区域发展方面,黄河、长江、淮河流域形成多元文化圈,南北精英文化交融,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明轴心。
良渚文化
约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以良渚古城(今浙江杭州)为代表。 该文化展现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其规模宏大的城墙和复杂的水利系统反映了这一点。 社会已出现明显的阶层分化,贵族墓地如反山墓地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玉琮、玉璧最具代表性,被视为权力与神权的象征。 约公元前2300年后,良渚文化快速衰亡,可能与气候变冷、洪涝灾害和社会动荡有关。
二里头文化
约公元前1750年~前1500年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豫西(今河南偃师、洛阳一带),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 该文化被广泛认为与"夏朝"高度关联,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与道路网,城址规划有中轴线和等级分区。 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青铜钺、爵、斝),标志着向青铜文明的跃迁。 青铜器铸造技术成熟,范铸法已得到应用,冶金成为权力象征与军事工具。 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体现了"早期国家"的特征,包括领袖集团、阶层分化、军事控制与宗教权威。
代表性文物

(196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198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龙山文化晚期与岳石文化
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岳石文化:约公元前1900年~前1500年
龙山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今山东、河南东部),已出现小规模城址如山东城子崖,但社会分化程度较中原略低。 岳石文化(约公元前1900年~前1500年)是龙山文化的继承与演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地区,部分区域保留晚期新石器特点,可能与东夷部族相关。
石峁文化
约公元前2000年~前1800年石峁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陕北地区(今陕西神木),其代表遗址石峁遗址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中国史前最大的石筑城址。 遗址包含复杂的城墙、宫殿基址与大规模墓地,出土的大量玉器与祭祀遗迹表明当时已形成复杂宗教仪式与社会等级制。 有学者认为石峁文化代表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区的独特政治实体,可能与中原地区有频繁的互动。
总结
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精英贵族通过控制资源、工艺和宗教来巩固统治地位。聚落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带有城墙、防御设施和宫殿群的区域性中心聚落。玉器和青铜器成为重要的权力象征,冶金与手工业的进步为统治提供了合法性支撑。
从良渚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是南北精英文化断裂与交融的重要过渡阶段。二里头文化被认为可能代表夏代晚期甚至夏商过渡期,但因缺乏文字记载,这一观点仍有争议。值得注意的是,黄河中游的二里头文化区逐渐取代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区,成为中国早期国家与文明的"心脏地带"。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站在"部落联盟→早期国家→青铜文明"的历史门槛上。社会阶级逐渐固化,王权开始显现,青铜冶金与宫殿城市兴起,地域文化交流活跃。这一阶段正是中国从文明起源到夏朝建立的重要历史交汇点,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