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
1449年: 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中期的一场重大军事灾难,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惨败被俘,导致明朝国力大损,中央统治一度陷入危机。
15世纪中叶,明朝军事逐渐松弛,北方蒙古瓦剌部在首领也先的带领下统一诸部,势力强盛,屡次骚扰明朝边境。 与此同时,明英宗年幼即位后宠信宦官王振,导致朝政腐败,王振排挤能臣如于谦等人,独揽大权,边防事务被严重忽视。 1449年,瓦剌派遣大规模使团朝贡,虚报人数以获取更多赏赐,明朝削减赏赐后激怒了也先,最终成为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导火索。
1449年7月,也先大举入侵,王振怂恿英宗效仿永乐帝亲征蒙古,英宗率20万大军(号称50万)仓促出征,准备不足,军纪涣散。 由于王振专权,行军路线反复变更,导致士气低落,后勤困难。 8月15日,明军撤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瓦剌骑兵包围。水源被断,军心涣散,瓦剌诈和诱明军移营,趁乱突袭,明军大溃。 随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随行大臣如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战死,王振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樊忠击杀。
“土木地高,掘井二丈不得水,汲道已为敌据,众渴,敌骑益增。明日,敌见大军止不行,伪退,振遽令移营。而南军方动,也先集骑四面冲之,士卒争先走,行列大乱。敌跳阵而入,六军大溃,死伤数十万。” ——《明史》
土木堡地势高,掘井二丈不得水,汲水道路已被敌军占据,士兵口渴,敌军骑兵越来越多。第二天,敌军见明军不动,假装撤退,王振突然命令移营。 这时南军开始行动,也先集结骑兵从四面冲来,士兵争相逃跑,队伍大乱。敌军跳阵而入,明军大溃,死伤数十万。
“护卫将军樊忠者,从帝旁以所持棰捶死振,曰:“吾为天下诛此贼!”遂突围杀数十人,死之。报至,廷臣请族诛振。” ——《明史》
护卫将军樊忠,从皇帝身边用所持棰捶死王振,说:“我为天下诛此贼!”于是突围杀数十人,战死。 消息传到朝廷,大臣请求诛杀王振满门。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挟英宗南下直逼北京,明朝面临亡国危机。危急时刻,兵部侍郎于谦力主抗战,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景泰帝),组织北京保卫战。 也先未能攻破北京,于1450年释放英宗,但明朝需支付赎金。英宗回京后被软禁,景泰帝在位8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改元天顺。
"京师天下根本,宗庙、社稷、陵寝、百官、万姓、帑藏、仓储咸在,若一动则大势尽去,宋南渡之事可鉴也。" ——《明史》
京师是明朝的天下根本,宗庙、社稷、陵寝、百官、万民、国库、粮仓都在这里,如果一动,大势就全完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可以借鉴。
总结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此役过后京军精锐损失殆尽,边防压力剧增,明朝转入战略防御。同时英宗与景泰帝的权力斗争加剧了统治集团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