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

1399-1404年: 朱棣夺位之战,明初最重要的内战

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原图链接

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朝初年的一场重大内战,交战双方为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孙)及其叔父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 其根源在于朱元璋的藩王政策与建文帝的削藩措施。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统治,大封诸子为藩王,驻守边疆。 其中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镇守北平(今北京),统辖精锐边军,实力最为强大。 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推行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 1399年,当朝廷准备削夺燕王朱棣的藩王之位时,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诛杀齐泰、黄子澄等奸臣)为名,起兵反抗,史称"靖难之役"(意为"平定国难"),这场明初最重要的内战由此爆发。

"癸酉,燕王举兵反,上书指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为天子讨平之。” ——《明史》"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上书指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并援引《祖训》,称:“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为天子讨平之。”

靖难之役初期,建文帝派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北伐,但朱棣以少胜多,在真定之战中击败明军。 朝廷随后改派李景隆为统帅,但李景隆无能,在郑村坝之战和白沟河之战中接连惨败。 进入中期阶段,朱棣虽善战,但兵力有限,难以攻破南京。 1401年,建文帝调整策略,派盛庸、平安等将领固守山东,朱棣在济南之战中受挫,被迫撤退。 1402年,朱棣绕过山东直扑南京,在灵璧之战中大破盛庸军,朝廷主力覆灭。同年6月,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自焚,一说逃亡,这场历时三年的内战至此结束。

1402年7月,朱棣登基称帝,改元永乐,即明成祖。为巩固统治,朱棣对建文旧臣进行残酷清洗,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诛十族,873人惨遭杀害; 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重臣被灭族;坚守济南的铁铉被凌迟处死。朱棣虽以藩王身份夺位成功,但即位后立即严格限制藩王兵权,防止类似事件重演。 他重用解缙、杨士奇等文臣,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军事方面,朱棣因依赖北方边军夺权而特别重视边防,五次亲征蒙古,并调整卫所制度以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强化北方防御。朱棣为消除建文朝影响,下令销毁建文朝记录并重修《太祖实录》,试图抹黑建文帝。同时,为彰显文治成就,朱棣命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zhé)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明史》
方孝孺把笔扔在地上,一边哭一边骂道:"死就死吧,诏书不能写。"成祖大怒,命令在街市上将他肢解处死。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词说:"天降乱离啊谁知道原因,奸臣得势得计,依旧打着“为国谋划”的旗号施行阴谋。忠臣愤慨悲痛,血与泪交融流下,用此身殉国殉君,又还能奢求什么呢?"
靖難之役示意圖
靖難之役示意圖作者 玖巧仔,CC BY-SA 3.0,原图链接

总结

靖难之役是明朝初期的一场重要内战,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靖难之役的胜利使朱棣成为历史上唯一成功挑战皇权的藩王。